医学进展
2015年11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莱伯氏先天性黑矇的基因治疗远期疗效堪忧

作者:刘荣军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 学近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基因治疗在莱伯氏先天性黑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上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其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研究人员是在对参加临床试验的12例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进行总结后得 出上述结论的。

LC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失明,患者在四十岁左右会完全丧失视力。大约10%的LCA是RPE65基因突变引发的,这个基因编码的酶能帮助视网膜细胞生产视紫质(rhodopsin)。视网膜的感光细胞需要这种色素,如果RPE65发生突变,感光细胞就会逐渐死亡。

Bainbridge JW的总结数据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视力改善,当年参加临床试验的1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眼内炎症,2例患者发生了明显的临床视力减退。事实 上,LCA患者在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的视力改善远远低于犬类试验。采用同一病毒载体,低剂量的RPE65基因治疗可改善实验犬的视觉导引行为,高剂量的基 因治疗则可提高实验犬的视网膜功能,这种功能的提高能够通过视网膜电描记法检测到。

2007年, 人们首次用基因疗法来治疗失明的盲人,美国和英国有三个独立团队对RPE65型LCA进行了临床试验。该研究所用的“药物”是一种装载有RPE65互补 DNA的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2/2载体。在注射到患者眼睛局部后,该病毒会将RPE65基因“送至”患者的视网膜细胞,使其表达RPE65基因。

数据显示,基因疗法能够提高视网膜敏感度,但其有效时间的长度变化很大,其中6例患者的有效时间达到3年,其治疗效果在治疗后6~12个月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作者:刘荣军)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2:1887-1897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