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批准的首个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将以每次治疗费用近100万美元的价格在德国上市销售。
2014年11月,荷兰uniQure公司及其市场伙伴意大利Chiesi公司向德国当局提交Glybera的上市价格,当场打破了药品价格纪录。几周后的美国血液病学年会上,Bluebird Bio公布的LentiGlobin BB305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早期临床数据令人瞩目,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基因治疗的热切关注。大型制药公司也注意到基因治疗。今年2月,健赞(Genzyme)与Voyager Therapeutics签署的基因治疗合作项目交易额达8.45亿美元。然而,当曾经棘手的遗传病可以用基因治疗来处理时,治疗费却高得让人绝望,全球政府和私人保险公司该如何埋单也是问题。
美国最大的药品零售商CVS
Caremark的首席医疗官Troyen Brennan表示:“特殊药品定价已经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公司的丙型肝炎药物索非布韦(sofosbuvir)掀起的定价争论表明,这些针对特定的罕见遗传病的治疗费极其昂贵。
作为在欧洲或美国率先通过审批的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很可能成为基准产品。2012年,该药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认证。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尚未最后批复,Chiesi公司仍计划在2015年初将Glybera投向欧洲市场。
Glybera被用于治疗成人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缺乏症。这种病很罕见,能导致血液中出现异常乳糜微粒,从而引发胰腺炎症。治疗时,腺伴随病毒载体编码的LPL基因经一系列肌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
Brennan
透露,目前美国的许多保险公司都认为基因治疗的定价讨论仍然低调神秘。他说:“我发现国民健康保险公司没怎么讨论这事儿,但应该快了。”在去年12月初的
投资者大会上,uniQure公司的CEO Jörn
Aldag对定价的解释是:“Glybera的价格取决于患者的重要性。”一般患者需要19瓶Glybera,每瓶的价格约为5万美元。他说:“对患者的价值更高……实际上也在要求价格更高。”uniQure 的6年随访数据显示,用Glybera治疗后,胰腺炎少了50%。Aldag表示:“将总费用平摊到6年中,每年的花费实际上低于‘典型’孤儿病的药价。”
基因治疗的定价方案可能会三
选一。一是经典的一次性付款,这也是Chiesi和uniQure公司在欧洲追求的付款方式。二是年费模式,将费用平摊到一定的年份里,保险公司就不必短
期内出一大笔钱。三是绩效付款、风险分担模式,追踪患者预后,一段时间内健康了药厂才能拿到钱。每种方案都可能采用,看具体治疗方法的属性和药厂与保险公
司谈得怎么样。
保险公司很重视将治疗费用摊开,对于那些客户只买几年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来说尤其如此。Brennan说:“如果是为保险公司工作,我肯定会非常迫切地推动一些方案,不致于仅仅因为今年有一例β地中海贫血的特殊患者就把他的全部医疗费都算在我头上。”他认为,既然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有病患者或者限制其终身受益,保险公司也可能需要为已纳入最低基本福利的基因治疗买单 ,那基因治疗按年付费就比较合适。
Bluebird公司的LentiGlobin BB305基因治疗也引起了极大关注。治疗时用慢病毒载体使功能性人类β株
蛋白基因转染离体的造血干细胞,再回输给患者就可产生正常的血红蛋白。该疗法已获得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不用说,LentiGlobin
BB305也会奇贵无比。首席运营官Walsh认为,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所节约的费用是定价最重要的因素。他还说:“生命质
量也是药物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想想一次治疗即可取代终生干预,“如果一个患者很难学习或工作,而一次治愈性的治疗即可改变现状,那么这种治疗就
有社会价值。药物开发者有责任让大众明白这一点。”
自从20世纪末,美国、英
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科学家们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通过编辑修饰致病基因,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Glybera、Lentiglobin
BB305等基因治疗药物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巨大突破,让所有人为之激动和振奋。甚至有人预言,Glybera展现了单一治疗可以修复缺陷基因,可能颠覆传
统的医药商业模式。
然而,冷静下来想想,治个病100万美元,这么高昂的价格又有多
少患者能承受呢?对于患者来说,基因治疗方法的突破无疑为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曙光,而令人望而生畏的价格似乎又使他们的生命重新陷入了黑暗。什么时候,医学
的进步能够使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受益,使他们不再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放弃治疗,这还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
日到来!
(作者:高石、邱梅)
参考文献:Nature Biotechnology 2015;33: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