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走了,从我们医院他办公室六楼窗口纵身跳了下来!
无
法想象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居然这么决绝,留下妻子、一双儿女和无限的凄凉。外面议论纷纷,社会上流言滚滚。他是我们这里儿科绝对的权威,没有人能够否认他
在学术上取得的成绩。他也是最勤奋和努力的学者,发表的论文是我们医院最多的一位。他的口碑很好,几乎没有人质疑他学术和为人上的优秀。但是,他正当盛
年,正是事业和家庭最鼎盛的时期,却选择了自杀!作为同事作为朋友,我想不通。
当时正是上班时间,早晨9点
左右,应该出专家门诊的他前一天晚上打电话和同事换班,说自己很累,想休息一下。但第二天,他还是数年如一日地来到工作了24年的科室,看病重患者,查
房。据当时在场的患者家属说,他接到一个电话,脸色突变,自己单独去了办公室。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当时看到他蹲在窗台上流泪。
二楼的内科同事说当时听到一声巨响,正在窗口的护士长尖声号叫起来,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是他。后来保卫科的工作人员赶过来用担架把他送去急救室,当时在场的同事哭声一片。但是,谁都清楚一切都无法挽回,抢救只是徒劳。
当时我不在医院,正和朋友去探望一位身患癌症的朋友。知道消息后,我赶去医院,陈医生的遗体已经送去殡仪馆,在现场,我只看到坎边一滩暗红的血。恍如做梦一般,我竭力让自己不去相信这个事实,庆幸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亲眼目睹这种惨烈。
当人们一次次地询问,当走到医院哪个角落都听到人们的议论,当在灵堂里看到他的女儿茫然而孤单地跪在那里。这一切都是真的,而一切又都为谜。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他的死亡孤独而寂寞,留给人们无边的猜想和遗憾。认识他的时候我才20岁,刚到医院工作。他当时是医院的团组织委员,为医院做一些宣传工作。我喜欢舞文弄墨,所以有时候我们一起做宣传专栏。
记得有次我们一起拿着做好的宣传页去医院门诊大门外的墙上贴,那天风很大。他站在简易楼梯上面贴,我在下面递宣传页给他,可贴上一会就被风吹掉一角,于是他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爬上去抹糨糊。
后来我到医院实习,他正好是我的实习老师,非常严格认真,对待病人非常的和气。
短短的一个多月实习,让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毕业回医院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要求去了儿科。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的影响,他当时在医学上对我的引导让我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很不错的儿科医生,后来我们成了同事,因为都喜欢文字,也算是朋友。
他性格内向,脾气温和,不与人争长短,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儿科医生的他已经崭露头角,虽然因为不善于巴结上层只懂得勤做苦做,他一直没有被提拔,但是,他的医术和为人早已经是我们科的核心。
我遇到问题喜欢问问他,看看他怎样管理病人。他喜欢钻研,少言少语,喜欢阅读专业文献,敢于尝试。几乎没有听到他叫苦叫累,也很少抱怨。他写了大量论文,那些论文都是真实的,都是他的临床病例,这在论文造假满天飞的今天这是很少见的。
他很善良,愿望很单纯,他想把这个科室做好,想从自己做起,把我们儿科做好,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那些努力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人很单纯很坚持,用自
己坚持的方式让自己优秀,让自己的光彩踏实而厚重。我离开临床3年的时候,他才终于被提拔成科室副主任。那种得到有点苦涩,记得当时偶尔谈到这些,他难得
地说了很多郁闷和不理解,很疑惑为什么人们更看重的是虚华的表面文章,为什么老实做事的人总是得不到应该有的。那时候我开始给报刊写文章,他也用陈实的笔
名偶尔投稿,我们偶尔交流,他的文字里也有一些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但是,真实的生活里,他总是很沉默,很隐忍,很少说是非。
一起工作二十多年,没有见到他对任何人发过火,和别人吵过架。外表过于沉寂的人其实内心一定很沸腾,我相信。但是,我无法预知他今日的决绝原因何在。
记得他成家很晚,作为同事、朋友,我还给他介绍过女朋友,可惜没成功。年轻时候的他家庭极度贫困,来自贫困的农村,下有兄弟姐妹众多,个子不高,相貌朴实又没有条件或者不专心于外表。但是,我一直很尊重他,觉得他是个内秀有才华的医生。
我们偶尔在一起谈写作,或者
我找他要素材,他会讲一些自己的过往,有一些好的素材也提供给我。记得有一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滚滚洪水中我的高考》,就是用他的经历写下来发表在市报上,
当时因为是第一人称,后来听朋友说当时的主编还对人叹息说我生活真不容易等等,其实都是他的真实故事。
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子,因为高
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县医院的一名医生,多么不容易,而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当时找女朋友都非常难。好像他是近而立之年才成家,但是,我们都为他庆幸,
因为我们看到有了家庭之后,他是幸福的,他的衣裳常常很整洁,虽然住在医院很挤的单间里,他当教师的妻子以能干、贤惠闻名。他们的爱情来自于她带学生就诊
相识,记得我还写了篇文章见证他的幸福,发表在《健康报》。后来他们有了女儿,继而有了儿子。他们也住进了医院的福利房。
他终于成了儿科的当家人。我
们这里的绝对儿科权威,正高级医师。他的女儿明年高考。一切看似多么圆满,可是,他的生命偏偏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比的遗憾和困惑。我和一些同事
朋友都为此困扰,也猜测过各种可能。唯一的解释只能说或许那一刻的脆弱是罪魁祸首,或许,人在某一时刻的脆弱,足可以颠覆所有的坚强。
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内向注定
他有无法言说的悲伤,也不习惯向别人倾吐。于是积压在心,越来越多,促成这致命的一刻。我想他一定是有很多的委屈和焦虑无处宣泄。那么努力地付出,那么勤
奋地工作,总以为自己做得更好做得圆满就可以让自己平安度日,可是,医院不是净土,那些妒忌的冷箭,那些看不惯你腰杆挺得太直的人,总是可以找出种种托词
中伤你,打击你,摧毁你。给你穿各种小鞋,给你各种无法忍受的待遇。甚至把你当草芥一般轻视,用你的时候理所当然,踩你的时候毫不留情。直到看到你和所有
人一样俯首称臣才能够放过你,让你的自尊无处安放。
儿科一直是医院收入最不理想
的科室,其实这是全国性的问题,而把医院推向市场也是我们国家医疗改革最失败之处。医生一边看病一边还考虑金钱和利益,多么无奈。当全国上下都在控诉医疗
腐败的时候,谈论灰色收入的时候,有谁知道医生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收入的不理想导致儿科永远处于弱势群体,医院发展扩大,建筑扩张。每次,儿科都是被驱赶
的对象,去腾地方给其他科室。目前被赶去六楼,一处常常连患者都找不到的角落。分科没有人上班,收入不好,总有抱怨。
这些林林总总,不知道他是否焦头烂额而无计可施。只要去儿科,不论什么时间,他的办公室里总围满了病人和家属,除了吃饭睡觉,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医院。
人生是一场现场直播,没有彩
排,无法重新来过。去殡仪馆看他,是和几个内科的同事一起去的,灵堂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没有一个医院的行政人员在场,他的女儿比我的女儿大一岁,这孩
子一脸的凄惶和茫然无助。因为是惨死,全身都被包裹住,无法再看他的面容。遗像里,他一脸的温和平静。
大家纷纷感慨医院的冷漠,人
情的冷暖。眼泪早为他委屈地流了一路。人死如灯灭,生命是多么卑微。他如此离世,多么不值。死亡换来的不过是一些冷漠的对待,如果你是用这样的方式宣告自
己的悲壮的话。而一个对事业如此执着,一个奋斗了那么多年才换得如今生活的农村来的青年,怎么能如此轻视生命?
他是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和丈
夫,如何舍得下孩子和妻子?怎么想,都无法成为理由。怎么想,也无法猜测那最后一刻里他的纠结和彷徨。大家都说如今人心冷漠,医院里早已没有人情味,我们
临床医生做最苦的工作承受最大的压力,却是最得不到尊重的一员。我们卖命20多年的地方,没有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只有冷漠和危机。
人走了,医院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安抚伤痛的家属,而是担心这事的影响不好。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到亡者身上。埋头工作,真正付出过青春的人,际遇总是悲凉。而那些投机取巧有背景的人,却扬眉吐气。
一位同事的话很有道理:无须惧怕那些打击你的力量,把悲伤和痛苦原样回击过去,才是该拥有的坚强。当那些伪善的面目撕掉面纱,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无所顾忌。当我们对世界过于和颜悦色的时候,注定我们要被这个世界抛弃。那种彻骨的孤独和冷漠会冷冻这世界最温暖的心灵。
(作者:苏涛 湖北阳新县人民医院 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