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这场事故导致福岛核电站严重受损,核物质泄露,空气、海洋中的放射性137Cs达到了约10~30 PBq。大量放射性物质排放到西北太平洋中之后,可能会经太平洋传播到北美洲,因此引发了广泛关注。
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的John N. Smith等人对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信号传播到北太平洋东部的情况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研究。研究人员对海水中的134Cs和137Cs
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2012年6月,也就是核泄漏事故之后的1.3年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首次检测到了洋流运动带来的福岛信号。到了
2013年6月,福岛信号已经传到了加拿大的大陆架。到了2014年2月,150m以上水层中放射性物质增加到了2Bq/m3。根据海洋环流模型的预测,北美洲海岸137Cs的总体水平(来自福岛的放射性137Cs)将在2015年~2016年达到最大值,即3Bq/m3~5Bq/m3,之后会慢慢下降,到2021年会回落到基础值,也就是1Bq/m3左右,这一预测值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核能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次伟大发现,当今全世界大约16%的电能是由核反应堆生产的。然而,一旦发生核事故,造成的危害也异常严重和巨大,无数人会因此丧生或致残。切尔诺
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地核辐射依然存在,核事故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如何保证核安全,是核能利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值得世人深思。(作者:高石)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112:13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