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5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真情无声

作者:刘付星 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一)第一次收礼

不可否认,病人给医生赠送礼的现象的确存在,但轮到像我这样刚刚工作不久的小医生,还真不多见。但是,我真的收到病人的礼物了,还满满两大袋子呢!

那是一个大雨后的早晨,我踏着满路的泥泞来到科里。照常查完房后开始换药,这项工作需要认真、聚精会神。

终于换完药了,我直起有些酸 痛的腰,走出换药室门口。刚一出门,肩膀就被重重地拍了一下。谁呀?下手这么重?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位额头长着一个挺大黑痣的中年男子,脸上堆满了笑 容,身旁竖着两个胀鼓鼓的蛇皮袋子。印象中似乎见过这个人,但又不十分熟悉。出于礼貌,我伸出手,男子赶忙伸出手,但又迟疑地缩了回去,不自然地在衣襟上 擦着。

“你有什么事吗?”我问。

“没什么,今天进城办事,顺便过来谢谢你,要不是你,俺孩子的病说不定现在还看不好。”中年男人急忙回答道,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两只蛇皮袋子提进办公室。

“不行,不行,我不能收你的东西。”我边说边试图阻拦,可是他的劲太大,我根本拦不住。

中年男子把袋子放到墙角就往外走,嘴里说“也没什么,自己种的菜,没用过化肥和农药,味道好,以后有空再来谢谢你”,一边说着就走出办公室,然后挥了挥手便迅速地走下楼梯。

我半天没缓过神来,这人到底 是谁呢?我打开袋子,一个袋子里是茄子,另一个是辣椒,茄子紫盈盈的,辣椒翠绿绿的,上面还挂着水珠,让人看着心里也亮晶晶的。同事们见了,七嘴八舌地说 道:“真是绿色蔬菜呀!”我连忙招呼大家拿一些,大家也不客气,最后给我留下了两个大茄子和五个辣椒。

这时,同事小刘说道:“那个人脸上的黑痣真吓人。”

“黑痣!”他这一提醒,我突然想起来了,那个中年男子是我看过病的孩子的父亲,先前孩子看病的场景也逐渐呈现在眼前……

大约半年前的一个中午,我值中班,快一点了,自己也有点犯困。突然,诊室的门被推开,进来一名中年男子,风尘仆仆,脸上长着一个大大的黑痣,旁边跟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有什么事?”我问道。

“孩子鼻子不好,家里医生看遍了,还是不好。俺寻思来城里看看,路远,现在才到。麻烦你给看看,再好不了就算了,反正也不是大毛病。”男子应道。

我有些迟疑,中班主要看急诊,再说他们大老远来了,应该下午到专家门诊更好一些。

这时,中年男子好像看出了什么,又说道:“大夫,你就给看看吧,要不然就回不去了。”

“好吧,那你就好好说说孩子的情况。”我说道。

“就是淌鼻涕,都快一年了,有时候带点血,下边的医生都说是鼻炎,也用了不少药,就是不见好。”中年男子叹了口气。

“怎么个淌法,详细一点。”我又说。

“就是淌呗,就是有点怪,左边淌的厉害,右边不怎么淌。”男子应道。

一听到这话,我心里想了一下。读研的时候,曾经在一篇翻译后的诊疗指南上读过一篇小文章,大意是像我眼前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现单侧流涕或带血应首先考虑鼻腔异物。

一想到这,我也兴奋起来,急忙给孩子做好鼻腔麻醉和收敛后带进了内镜室,果不其然,监视器上显示左侧鼻腔中段有一异物,顺利取出,冲洗干净,竟是一小块橡皮,这就是罪魁祸首!

中年男子看到这一切,激动地直搓手。经过耐心询问,孩子也回忆起以前自己确实把一块橡皮放进鼻腔,但事后就忘了,一直到现在。我说没事了,再不会淌鼻涕了。中年男子听后高兴地直说谢谢,还说以后一定会来看我。时间慢慢过去了,没想到今天来了,亏他还记着。

茄子炒辣椒,肯定好吃。这就是我当医生至今第一次收到的礼物,以后还会收到这样的礼物吗?

(二)母亲就医

一 生中很少有人不与医院和医生打交道,健康和疾病就像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孪生兄弟,时刻围绕在我们周围。或者健康,或者生病,只不过陪伴我们的时间长短不 同。健康像一个好孩子,人见人爱;疾病就像一个坏孩子,让人讨厌。我们都希望健康一直陪伴我们,但疾病却不时来拜访我们,幸好我们有帮忙赶走疾病的朋友——医生。虽然有时疾病过于顽劣,医生也无能为力,不能把疾病远远赶走,但医生会想方设法“安抚”疾病,让疾病与你和平共处。

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年幼时读过书,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不易的事。从记事起,印象中村里条件好的人家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一种是赤脚医生。母亲对他们都非常尊敬,倒不是因为会有求于他们,而是觉得他们有学问,值得尊重。

时光流逝,儿子长大成人,而母亲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尤其是左侧膝盖,长年累月的肿胀和疼痛。我和家里人三番五次动员母亲来我们医院检查,但她总是嫌路远。就这样,我经常往家打电话,母亲总说好多了。其实我知道她在骗我,不到万不得已母亲是不会主动打电话给我的。

去年五月底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医院值班,手机突然响了,我心里不禁哆嗦了一下,是家里的号码!接通后是父亲的声音,他说母亲的病加重了,现在不能走了,膝盖肿得老高,马上过来检查。我连忙请好假忐忑不安地等母亲过来。

下午,父亲陪母亲来了。一下车,母亲只是站在那里不能行动。我连忙奔了过去,和父亲把母亲搀上出租车。到了医院楼下,我们下了车,看着母亲那苍老的脸庞,我说了一句“你怎么才来”,泪水便落了下来,父亲点上一支烟,把头扭向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决定简单吃点饭后就带母亲 去看病,母亲同意了。吃过饭,稍微休息了一会,准备去看病。这时,母亲叫父亲拿过行李包,取出一身干净衣服要换上。穿在身上的衣服挺干净的,怎么又要换? 父亲在一旁说昨天母亲就在家里洗了头和脚,说这样是对医生的尊敬。也许,在母亲看来,就医是一件庄重的事,需要让医生觉得她是尊敬医生的。

换好衣服,到了医院挂了号, 请一位专家诊疗。一进诊室,专家站了起来请母亲坐下,母亲坚持专家坐下后才坐下。经过仔细的查体,专家开了X光片。拍完片等待结果的时候,专家对我说: “你母亲身上有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感觉,一看就让人尊重,让我心里觉得得劲”,我礼貌地笑了笑,没说什么。

片子出来了,初步诊断为骨性 关节炎,鉴于症状明显,建议入院治疗和休养。办好手续,安排好床位,需要输液。我找来护士长,请求关照一下。护士长亲自输好液,我才放心地离开了。晚上液 体滴完了,我叫母亲回家吃饭。母亲坚持让我送饭来,说既然住了院,就应听从医院安排,不能随便离院。我有些不知所措,只能遂她的心愿。

第二天一大早,给母亲送好饭 并看着她吃完后,只剩下输液了,由于还要查房,我返回科里。查完房,处理完医嘱,便急忙赶到母亲的病床边。由于走的急工作服还穿在身上。一进病房母亲正要 输液,是一位年轻的护士,一看胸牌是实习的。我站在床边,母亲对我悄悄使眼色,意思是让我先出去。我心里很疑惑但还是走了出去。大约10分钟后,那位护士 走出病房,我连忙走进去问母亲:“让我出去干什么?”母亲说:“你在这里,穿着工作服,人家(护士)一看就知道你是这里上班的大夫,她会有顾虑的。”

等到输完液,拔了针,我注意到母亲刚刚输液的地方有三个针眼。也许,在母亲的心目中,患者与医生护士就像一家人,应该相互理解和配合,不然,医生和护士怎能成为好医生和好护士。

过了5天,母亲的左膝盖基本不痛了,肿胀也减轻了。母亲坚持出院,出院时路过护士站,母亲过去打招呼,谢谢她们的照顾,最后非要找护士长说有话需要单独说。护士长不知什么事情,把母亲请到她的办公室里。过了一会,两人一同出来了,护士长紧紧拉着母亲的手。

到了家,我好奇地问母亲对护士长说了些什么,母亲说:“没什么,就是让她们在新护士输液的时候最好有个老师跟着,这样,新护士就能学得快点了。”

后来护士长打电话给我,说母亲的提议很好,准备实行,以前新护士和实习护士输液,带教老师一般不在身旁,一方面怕挫伤她们的自尊心,一方面怕引起患者的误会。最后,护士长让我替她谢谢母亲。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病情稳定了,便回乡下去了。

母亲非常尊重医护工作者,并 不是有求于他们,只是母亲觉得这个行业的人救人性命,值得尊重,实习生给母亲打了3针才成功,母亲非但没介意,还告诉护士长最好跟一个带教老师在实习生旁 边,这样实习生才会进步得更快。有时我想,如果患者和医生都能相互理解,那该多好。如果医患能够相互理解、包容,那么我们的医疗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三)鼻出血的新帮凶

上个月,我遇到了一位鼻出血 的女性患者。患者41岁,因右鼻腔反复出血2天入院。患者在镇医院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后,出血停止,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48小时后拔除膨胀海绵,当 时观察15分钟,无出血,让病人回病房。当天晚上,再次出血,量较多,正是我值班,遂行鼻内窥镜下寻找出血点,发现患者双下鼻甲肿胀,与鼻中隔相贴,对麻 黄素收缩反应欠佳。鼻腔黏膜多处糜烂,渗血,未发现鼻腔肿物及鼻中隔偏曲等可疑情况,遂给予前鼻孔填塞后血止。48小时后再次撤出鼻腔填塞物,当时即有出 血,鼻腔粘膜大面积糜烂,渗血较上次更加凶猛,前鼻孔填塞无效,遂予以后鼻孔填塞,未再出血。

处理完后,百思不得其解,患者没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监测血压正常,各项血液化验结果未见异常。全身未见可疑瘀斑,不支持血液系统疾患。查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把可能引起鼻出血的各种病因都排除了,还是不得其解。到底有没有其他因素呢?如果没有,为什么治疗效果不好呢?

当天下午,患者家属来诉,患 者手臂出现丘疹,伴瘙痒,问是不是过敏。来到患者床边,患者伸出手臂,皮肤上出现红色的丘疹,上附少量白色皮屑,双侧基本相同。不像普通的过敏,倒像银屑 病,因为以前曾经考过皮肤学的研究生,虽然没考上,但一些基本常识还没忘,没想到现在用上了。再详细追问病史,患者道约2个月前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自己 没在意,买了点抗过敏的药就好了。了解了这些,急忙联系皮肤免疫科会诊,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予以药物治疗。

48小时很快到了,又到了鼻腔抽条的时间了,心里有些紧张,再出血怎么办呢?随着凡士林纱条一条条的撤出,心跳也慢慢加快;最后一条也撤出来了,没有活动性出血,不放心,观察约30分钟仍然没出血征象,才安心下来,让患者回病房,继续观察2天后出院。

难道银屑病可以引起鼻出血或影响鼻出血的治疗?带着疑问,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下面这些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

  1. 1. 银屑病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由于过度劳累,家庭纠纷、亲人亡故、经济问题等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抑郁,可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鼻出血容易引起紧张情绪,并且鼻腔填塞治疗比较痛苦,这些都可为诱因。
  2. 2. 寻 常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是表皮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域内可见中性白细胞构成的小脓肿,称Munro氏小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 皮突延伸,其下端增宽,可与邻近表皮突相吻合,真皮乳头延呈杵状,其上方棘层变薄。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故临床上出现Auspitz氏征。周围可见淋 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等浸润。既然银屑病可以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那会不会引起鼻腔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引起或加重鼻出血呢?完全有可 能!

真是想不到!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是银屑病作为鼻出血一个可疑的新帮凶,应引起警惕。时至今日,我仍在探究中。

(四)真情无声

19床患者是从肿瘤科转过来的一位老人,他是喉癌术后的病人,已经到了晚期,出现了恶病质的状况。肿瘤科表示无能为力了,患者却不愿出院回家,因为在患病期间,家里已经搬到了回迁后的新居。老人不愿意为新居增加晦气,执意要在医院里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老人全身消瘦的只剩下皮包骨 头,眼球无力转动,没有任何光彩。查房时看到的永远是左侧卧位,可能这样能够一抬眼就能看到我们。由于已经做了气管切开,无法正常发音,家人给他预备了写 字板,他几乎不用。查房一进门时,他会睁眼看我们一眼,然后迅速闭上眼睛,而后就是他老伴与我们交流病情了。

到了换药时间,老人拒绝到换药室换药,宁肯不换药。 可是病房里不是换药的地方,应该到换药室。他老伴告诉我们,患者性格内向,平常十分注意自身形象,不愿让其他人看到他手术后的样子;由于自己不能讲话,现在对别人的谈话声也十分敏感。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决定对这位老人实行特殊照顾。换药时我们到床边进行,查房时尽量少讲话,多用手势,有时也拍一怕老人的肩膀,“告诉”他我们在他身边。更多的是与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来获取患者的身体情况。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老 人的状况越来越差了,仿佛风中残烛。老人的老伴和子女考虑再三,决定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就放弃治疗。因为他们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多活一天是多遭受一天的 痛苦。不能进食,放弃鼻饲和胃肠外营养;肺部感染,放弃抗感染治疗,只进行简单的对症治疗。每一次的查房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次折磨。老人已经无力表达他 的意愿了,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是绝望、无助、无奈、或许都有。

与疾病抗争了一个半月后,一天上午9点左右,老人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老伴和子女平静地收拾着,没有过多的哭喊,悲伤仿佛已经提前耗尽了。离开病房之前,患者的老伴深深地给我们鞠了一躬,谢谢我们为维护老人最后时光的尊严所做的一切。

什么是尊严?尊严是同生命一样需要敬重的东西。尊严有时候是需要他人的帮助来维护的,虽然可能是短暂的。如果你有幸维护了他人的尊严,善莫大焉。

医者,懂得维护患者的尊严也是一种治疗。

(作者:刘付星  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