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护伞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窗外的天空飘着细密的雪花,今冬的第一场雪正在上演,雪花在风中肆意地舞动,不情愿地落在冰冷的地上。
到了下班时
间,我撑起雨伞,踏着薄薄的雪,走向一家饭店。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老李今晚请客,庆祝今天顺利康复出院。老李今年四十多岁,平素身体健壮。因为近期工作较
忙,经常加班加点,先患上感冒,不在意,结果加重,转成肺炎,不得已住进我所工作的医院。还好,经过精心治疗,今天终于痊愈了。
推开预定好的房间门,老李已经到了,还有其他几位不认识。一旁的伞架上倒挂着几把雨伞,花花绿绿,有大有小,雨滴不时顺着伞布滴到地板上。
“快请坐,快请坐。”老李连忙站起身招呼我。
我放好伞,在寒暄中入座。
老李把他旁边的几位一一给我做了介绍,都是他的朋友,各行各业,但没有同行。
谈论的主题自然是老李的这次患病。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开始“批评”老李平时不注意身体,只顾工作。随后又表示理解:处在人生这个时期,谁敢不拼命地干呀!再说,得了病不是还有医生和医院吗。
听到这,我苦笑插话道:“医生其实能力很有限,很多情况下是被疾病牵着鼻子走。”
这时,老李长叹了一口气,说:“生病住院的滋味太不好受了,别人是无法完全理解的。不说别的,光是医生交代病情时说的话,就让你心惊胆战。翻来覆去告诉你治疗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你的病已经无可救药了。唉,总算好了。”看样子,老李是心有余悸。
大家点头表示理解,纷纷举杯,表示祝贺。
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宴局接近尾声,按规矩,大家让老李做总结。
老李顿了顿,脸朝向大家,说道:“健康非常重要,大家也都知道,可事业、工作就不重要了吗?到底哪一个最重要?”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都转向了我,难怪,谁让在座的只有我是医生呢。
说什么呢,我抬头看到了雨伞,灵机一动,有了。
我向前探了探
身,用探讨的口气说:“其实没什么好说的,道理都知道,就说说我个人的体会吧。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每人都需要不同的伞来遮挡。比如事
业是一把,它带给我们成功,遮挡他人的嘲笑;工作是一把,带来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支持,遮挡贫穷的窘迫;家庭也是一把,带给我们亲情,遮挡感情的贫乏。当
然还有其他。不过,健康是最大的一把,它在所有伞的上面,并且比较特殊,犹如透明的空气,所以我们一抬头就会看见事业和工作等,而健康平时则不会引人注
意。但是如果健康之伞出现损坏,其下的工作、事业等便不堪一击了。所以,健康之伞最重要。”
听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了各自的伞。
从此不后悔
又到了张先生复诊的时间了,他一如既往地准时走进办公室。除了往常随身携带的写字板以外,这次还带来了一个笔记本。
张先生是一位喉癌术后患者,虽然已切除了肿瘤,但张先生也因此失去了讲话能力,颈部留下一个瘘口用来呼吸和咳痰。为了交流方便,在我的建议下他买了一个儿童学字用的写字板,定期复查时我们主要是通过写字板来交流的。
他把笔记本打开,递给我看。
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很大的字:我真后悔。
下面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暂且摘录几段:
“我后悔当初的决定,现在这种状况不是我想要的。由于手术,我失去了说话的功能,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咳痰十分不卫生,也极不雅观,我因此连朋友都不想见。如果当初由我自己选择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择这种治疗方式。
从一开始患病入院,进行各种检查,到最后完成手术,我自己对病情有了判断,即使你们和家人瞒着我,我也知道这是为了我好,怕我接受不了。这样患者和医生与家属之间好像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虽然双方都心知肚明,但谁都不愿主动去戳破它。
疾病虽然是痛苦的,但它应该首先属于患者。从一开始到现在,我都身不由己和不由自主地听从你们的安排。就像一头牛被牵来牵去,在恐惧中一步一步前行,我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路、路有多长。
我不太看重能活多长时间,我只求活着时能活得好一些,不像现在。我真正后悔的不是他人为我选择而造成的境况,而是当初我没有要求由自己去对疾病做出选择。”
看完后,我久久无言。
患者,尤其是恶性病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大多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被动抽血,被动透视,被动服药,不明不白就被做了手术,这其实是非常残忍的。
作为医生和患者家属,不与患者本人进行有效沟通就自作主张,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内心感受,就替患者做出选择。我还能对这位患者说什么?考虑再三,我拿过他的写字板,在上面写道:愿你从此不后悔。
我把写字板递给他,他迅速地看了一遍,略顿了一下,擦了擦,又把写字板转向我,上面只剩下五个字:从此不后悔。
我抬起头,对他笑了笑,他也会意地笑了笑,眼角却有些湿润。
我说:“像你这种情况,可以学习用食管发音,虽然有些困难。”
他回答道:“看情况我再决定吧!现在用写字板也不错。”他重重强调着“我”字。
我心里突然轻松起来。
删除与误删
调出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按下“删除”选择。手机屏幕上跳出询问“您真的确认要删除这个号码?”叹息一声,手指按下,那串数字连同它的主人名字永远的消失了。久久地凝望着手机屏幕,想不哭出来,但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被删除的是一
位同事的号码,这号码以后再也不会拨打了。前几天,同事因病离去,还不到60岁。此后,排班本上他的名字再也不会出现,科室花名册也会将他的名字删掉。都
说岁月无情,在医生眼里,更无情的是失去健康。是疾病把他从这个世界上删除了!每个人最后都会走向死亡,死亡就是最后确认的删除键,只不过区别在于按下此
键的“手指”不同。
同事是因为患
了恶性肿瘤去世的。从确诊到放疗,再到化疗,最后在化疗时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加上本身体质差,同事没有挺过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在一个凌晨告别了这个
世界。从确诊到去世仅仅半年的时间。回想起来,让人唏嘘不已。我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按下了他的死亡键?
生老病死是每
一个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对健康的影响是最难以估量并且难以接受的。一旦患了恶性肿瘤,患者包括亲友往往会乱了方寸。患者求生的本能和
亲友的善良愿望会影响对治疗的判断,最终可能导致不恰当的选择(对应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疾病的诊治相对于以前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改变。但仍然没有改变的是医学在疾病面前仍旧是一个孩童,需要不断地学习,大部分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预后仍然是差强人意的。这就需要我们面临这种情况
时理智地做出恰当的选择。
导致恶性肿瘤
患者最终死亡的大体原因有以下几种: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恐惧、疾病引发的忧虑、不适当的治疗以及自然病程死亡,其中自然病程死亡排在最后。由此可见,因原发
肿瘤引发的肌体伤害和衰竭而致死亡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死亡不是因疾病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方案的错误选择造成的。而这种
“误删”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事确诊前身体不好,长期吸烟饮酒,既往有肺结核和肝炎病史。当肿瘤确诊后立即去北京做了手术,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进入ICU治疗,总算挺过来了。接下来的放疗和化疗,最后在化疗时出现肺部感染,这次没有挺过来,完整的化疗最后没有完成。
现在细想起来,大家都惋惜不已。有的说如果不立即进行放化疗,让身体休养一段时间,也许可能出现不了这种情况。但治疗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如果,没有也许。我们唯一能做得更好的就是在治疗的出发点选择好方向。
健康,时时刻刻在你我身边,仿佛触手可及。患病时健康变得病列入到了“删除”名单,能恢复的只有自己。
按下“死亡键”的“手指”有时是疾病,有时是治疗,有时是自己。每个人可以失去健康,但不能失去健康的心智。向疾病学习,会健全我们的心智。保护健康,理解疾病的内涵,弄懂人生的本质,这些都会帮助我们理智地对待最后的“删除”,最大限度地防止“误删”。
拒绝回家过年的患者
春节越来越近了,病房里患者的心也早已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反复询问自己的病情,何时能出院。23床的老大爷也不例外,不知让他的孩子问了多少遍了。老人62岁了,得的是喉癌,因为发现较晚,只好做了全喉切除手术,虽然保留了比较正常的饮食功能,但失去了发音功能。
老人已经入院一个多月了,经过积极治疗,整体情况恢复的还算不错,已经撤除了鼻饲管,颈部瘘口也已经形成(新的呼吸通道),按照治疗计划,再观察2到3天就可以出院回家过年了。
由于彼此很熟
悉了,老人的孩子也很放心,都回家忙过年了,只剩下老人的老伴陪伴。查房的时间到了,我决定把他很快能够出院的好消息告诉他。到了老人的床前,老人礼节性
地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当我告诉他能回家过年时,老人一脸平静,欲言又止,没有丝毫的兴奋。问了问其他问题,老人的老伴都代为回答。
看到老人的身体没有异常情况,我转身欲走时,老人把一张写满了字的纸递给了我。他老伴在一旁解释说,这时老人昨晚上熬夜写的,因为说不出话,就决定写字告诉我他的想法。老人打手势让我忙完后再看。
查完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看完了老人的信。原来老人决定不回家过年了,但又怕给我们添麻烦,赖着不出院不合常理,所以忙活了大半晚上写了这封特殊的信。老人的字迹零乱,大小不一,夹杂着许多错别字。看得出写下这些时老人的心情很矛盾,有点无奈。
从信中得知老
人不愿回家过年的原因是不愿在吃年夜饭时给大家添堵。手术过后,现在老人就连常人最简单的咳嗽也不能完成了。在老人看来,正常人咳嗽后上来的痰液扭头吐掉
或是吐在纸上,甚至可以咽下。对于他来讲,咳嗽时痰液只能从颈部前面的瘘口中往前喷出,很不卫生,也不能自己收拾,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
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会给其他人添堵的,所以老人不愿回家。况且在医院里住了这么多日子了,早已习惯了。
看完后,我不禁为老人的心思而感叹。此时此刻,病痛已经主宰了老人的生活。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病痛逐渐成了老人生活的全部。病痛折磨着老人的身体,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安排了老人的生活计划……
现在,病痛已经成了老人的主宰,这是多么的可怕!
自古以来,医者多重躯体,少窥内心。医者在医治患者躯体痛苦的同时,更应及时关注患者的内心。让患者理解病痛的意义、生活的本质、健康的价值和生命的涵义。即使病痛占据了你生活的全部,但不应成为你的主宰。因为你的主宰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作者:刘付星 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