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重要的死亡原因,在美国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大约有25%的患者是突然死亡。有些肺栓塞患者可能会从溶栓疗法中获益,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证据证明,同传统抗凝疗法相比,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为了评估包括右心功能不全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亚组在内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中,同抗凝疗法相比,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和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纽约西奈山医疗系统罗斯福医疗中心心脏科的研究人员对肺栓塞患者的溶栓疗法的全部随机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该研究结果刊登在2014年6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研
究人员通过检索Pubmed、循证医学图书馆、Embase、Ebsco、科学网站
和Cinahl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截止到2014年4月10日。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都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受试者均为肺栓塞患者,比较溶栓和抗
凝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人员对纳入的16项临床试验,包含2115例受试者进行分析,其中8项试验中1775例受试者为中度风险的肺栓塞患者。由两位审查
员分别提取试验数据,包括患者数、患者特征、随访时长及结果。主要终点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率和大出血。次要终点为二次栓塞的风险和颅内出血。
分析结果显示:与抗凝疗法相比,采用溶栓疗法后,①全因死亡率更低——抗凝疗法的死亡率为3.98%,溶栓疗法的死亡率为2.17%;②但大出血的风险更高——抗
凝疗法为3.42%,溶栓疗法则为 9.24%;③颅内出血的比例更高,抗凝疗法为0.19%,溶栓疗法为
1.46%。采用溶栓治疗后,与抗凝疗法相比,65岁以下患者大出血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溶栓疗法可以降低二次肺栓塞的风险。在中度风险肺栓塞患者的试
验中,采用溶栓疗法可以降低死亡率,但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研究认为,溶栓疗法能降低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作者:马驰)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
311:2414-2421
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可以引起血栓形成,可能影响到心脏或大脑的供血,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斑块破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如果医生能够在斑块即将破裂时准确辨认,患者就可以因此得到适当的处理和治疗,预防相当数量的心脏病发作或其他严重的冠状动脉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持续炎症反应与斑块的破溃有直接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辨认心脏病患者体内高危的或已破裂的冠状动脉斑块。之前已有研究显示,2-脱氧-2-[18F]氟代右旋葡萄糖(2-deoxy-2-[18F]fluoro-D-glucose,[18F]FDG)可被用于检测患者的急性血管事件,但尚未发现有临床应用。
近期的《自然•医学》杂志刊登的文章,一组研究人员采用葡萄糖的对应体——甘露糖来测定斑块内的活化巨噬细胞,即2-脱氧-2-[18F]氟代右旋甘露糖(2-deoxy-2-[18F]fluoro-D-mannose,[18F]FDM)。由于巨噬细胞的一个亚型表达甘露糖受体,且这些巨噬细胞往往存在于破溃风险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内,因此研究人员预测[18F]FDM与[18F]FDG具有相同的斑块吸收特性,从而评估[18F]FDM是否拥有更好的诊断试剂价值。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家兔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造模,随后,家兔被分别给予[18F]FDG 与[18F]FDM 。结果显示,两者均能较好地被斑块所吸收,[18F]FDM 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斑块巨噬细胞中。在竞争性吸收试验中,实验人员采用碳14标记的葡萄糖作为竞争性试剂,以测定甘露糖被巨噬细胞吸收的量,结果发现,[18F]FDM 的吸收量约高于葡萄糖的35%。实验同时发现,[18F]FDM 的吸收可被抗甘露糖受体抗体所抑制。
总之,该研究表明,[18F]FDM 可以准确辨认和定位心脏中冠状动脉斑块,并且可以在斑块即将破裂时进行检测,从而预测患者心脏病的发作。(作者:李秋实)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4;20: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