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临床调查杂志》报道,瑞士苏黎世大学和德国美因茨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预防过敏性哮喘中发挥着有益作用。
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或许与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下降有关。此前,过敏性哮喘发生率的上升一直被归咎于污染、吸烟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研究人员用实验鼠模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抑制过敏原引发的气道炎症及其病理损伤,阻断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这一抑制作用系通过调节性T细胞所介导。
幽门螺杆菌是
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疾病的“罪魁祸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也正是这项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往往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
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而正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过敏性哮喘才越来越常见。由此可见,一项发现、发明的利弊,不是一时能断言的,需要时间
的检验。(作者:贺利军)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21:3088-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