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03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在他乡

改变幽门螺杆菌趋化作用或可防治胃部疾病

    (Helicobacter pylori,Hp)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黏膜中的这种细菌与慢性胃部疾病发生有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全世界约有50%的人口感染Hp,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对人产生危害,只有10%左右的感染者会发生严重感染,导致溃疡或者癌症。

    美国加州大学和南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如果失去趋化作用(幽门螺杆菌靠近或远离环境中化合物的反应能力),将不会引发胃炎、胃溃疡及胃癌。

    该研究观察了机体免疫系统对正常和突变的菌株会产生怎样的应答。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Th17细胞参与正常菌株免疫应答,突变菌株的免疫应答并未发现Th17细胞,Th17细胞促进慢性炎症进展,进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研究同时也发现,与正常的菌株相比,缺乏趋化作用基因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引发炎症的能力要弱得多。

    突变菌株缺失的基因被称为CheY,它提供细菌的化学传感器和趋化机制之间的联系。突变的细菌有能趋化作用,但缺乏方向性。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细菌与胃细胞结合后对其造成伤害,但该研究发现:细菌只需足够接近,就可利用其细胞杀伤分子来击中目标细胞,细菌主要利用自身趋化游走接近并攻击靶细胞。

    为此,科学家们推测,如果没有趋化作用,突变菌株无法充分接近胃上皮细胞进而产生其杀死细胞的细菌毒素。因此,细菌的趋化作用,可能会作为严重感染的治疗靶点。该研究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编译:钱宇)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2;307:24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