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网络与医学
在他乡

中国抗肾小球基底膜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抗肾小球基底膜(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活检表现为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伴随IgG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线性沉积。目前已知的是,抗GBM病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20岁~30岁和60岁~70岁),好发于男性。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年轻患者,已证实,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治疗能改善年轻患者生存和其肾脏的预后。然而,对于老年抗GBM病患者,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研究还很少,同样的治疗方案是否有助于老年患者的预后还不是非常清楚。

    中国北大医院的赵明辉等分析了在1998年~2008年期间在该单位就诊的221例抗GBM病患者的数据,以明确老年抗GBM病患者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预后。结果发现,在221例患者中,有50例(22.6%)为老年患者(≥65岁),男性好发,男/女比率为1.9:1。与年轻患者相比,就诊时老年患者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率更高(46% vs 14.6%),咯血比例(26% vs 46.2%)和尿蛋白水平(1.4±1.0 vs 3.9±3.3g/d)更低,而肾功能更好(eGFR:8.4 vs 5.1ml/min/1.73m2)。在随访期间,老年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比例分别为81.1%和56.8%,而年轻患者分别为82.7%和25.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老年患者,基线时高eGFR水平是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分别为0.86和0.79)。

    该研究认为,与年轻抗GBM病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肾损害更轻,肺部受累比例更低,而预后主要依靠基线时的eGFR水平。(编译:王敏骏)

参考文献:《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2011;57:575-582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