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网络与医学
在他乡

ANCA相关性血管炎病理生理和治疗的新发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s)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种威胁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不同,特征表现为小血管和中型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共分为三种亚型:Churg-Strauss综合征、微小多血管炎和韦格式肉芽肿。

    研究认为携带有特异性的蛋白酶-3(proteinase-3,PR3)或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AAV的标记物,并且在发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ANCAs以外,细胞免疫系统也参与了发病机制。ANCA介导了中性粒细胞的脱颗粒,T细胞驱使肉芽肿的形成,多种通路导致了血管损伤而B细胞产生了大量的自身抗体。然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院的Benjamin Wilde等近期研究还发现,互补的PR3和溶酶体膜蛋白-2是引起AAV患者发病的新型自身抗原,同时补体、危险相关模式分子和树突状细胞在AAV发病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其他急性免疫性疾病相似,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可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缓解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喋呤等。一项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来氟米特维持治疗AAV的疗效(预防复发)显著优于甲氨喋呤,试验组复发率仅为13.1例/100病人年,与AAV一线用药硫唑嘌呤相当(10.3例/100病人年)。因此,来氟米特可以作为AAV维持治疗的二线用药。(编译:王敏骏)

参考文献:《Kidney International》2011;79:599-612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