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网络与医学
在他乡

诱导多能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基本类似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最初是日本人山中申弥(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他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目前,iPSCs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不同研究机构报道的iPSCs生物学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iPSCs的应用开发。

    由全美10余家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有关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最近公布了诱导多能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比较。为了确定已公布的多能干细胞系之间生物学特征的差异,研究者选取了16个iPSCs(分别为7个年龄、性别和健康水平各异的自愿者),对不同来源的iPSCs的分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并与胚胎干细胞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两个独立实验室的标准方法,13个iPSCs显示出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的能力(但是细胞系间的分化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余的3个iPSCs对神经分化抵抗,但可为早期干预所逆转。尽管诱导分化不同阶段,16个iPSCs的基因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分化潜能和生物学特征基本类似。

    从科学的角度看,干细胞研究是一项旨在改善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利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科学家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干细胞“再生”功能缺陷或遭到破坏的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胰岛细胞、神经纤维细胞、心肌细胞等),修补受损的组织,甚至再造组织或器官。但是,目前干细胞研究还存在很多未知问题。不成熟的、不安全的干细胞治疗方式不仅给人们带来健康的隐忧,也可能让公众错误地理解干细胞疗法。不管怎么说,对有志从事iPSCs应用研究的学者而言,该研究所用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提供了丰富的参比数据。(编译:刘荣军)

参考文献:《Nature biotechnology》2011;29:279-284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