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又称皮肤黑热病,是由Donovan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病变。目前已知的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3种:热带利什曼原虫,不侵犯内脏,只引起皮肤出现孤立性丘疹结节和溃疡,称为东方疖;巴西利什曼原虫,只侵犯皮肤黏膜,称为皮肤黏膜利什曼病;Donovan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引起黑热病,也可侵犯皮肤黏膜,引起皮肤利什曼病。
在一些病人中,皮肤利什曼病的最初感染灶消退以后,会转移到皮肤的其他部位,这种疾病会造成病人鼻咽部粘膜的严重受损,然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却不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而是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病毒与免疫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般认识上的寄生虫与机体免疫。
瑞士洛桑大学生物化学系的Annette Ives等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利什曼病的严重程度与利什曼原虫RNA病毒有关。当吞噬掉病毒后,TLR(Toll-like receptor)负责识别病毒RNA,TLR7负责识别单链RNA、TLR3负责识别双链RNA。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这段RNA或DNA的片段来自哪里,是利什曼原虫还是寄生在寄生虫体内的利什曼原虫RNA病毒。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巨噬细胞暴露于双链与单链RNA均能引起效应细胞分泌CCL5、TNF-a与IL-6,但该段模序不能被DNA酶或单链RNA酶所分解,这就排除了利什曼原虫的DNA及RNA,可确定为双链RNA。研究者进而认为,利什曼原虫携带过表达的RNA病毒(Leishmania RNA virus–1,LRV1)在体内主要由TLR3进行识别,通过TLR诱导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产生。但奇怪的是,这些TLR3介导的小鼠的免疫反应使得宿主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LRV1破坏了宿主的免疫反应,使机体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些寄生虫。
由于机体在皮肤利什曼病早期即可识别LRV1,研究人员推测LRV1双链RNA从死亡的寄生虫体中释放出来,LRV1破坏了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利什曼原虫得以存活。这些结果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机理,以便提出更加准确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措施。(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Science》2011;331:77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