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已经证明氯吡咯雷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存在个体差异性。尽管这种差异部分是由于基因多态性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因型都能解释临床上的应用特征。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接受氯吡咯雷治疗时高血小板聚集活性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具体氯吡咯雷治疗策略并没有被规定。
美国加利福尼亚Scripps诊所的Matthew Price等人评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血小板聚集活性患者服用高剂量或者标准剂量氯吡咯雷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高剂量氯吡咯雷并不能降低心脏支架术后的死亡率及支架血栓的发生率。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筛选了2008年7月到2010年4月北美83家医疗中心在使用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血小板聚集活性12小时~24小时的2214名患者。该试验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1109人,氯吡咯雷起始剂量600mg,之后每天150mg;标准剂量组1105人,氯吡咯雷没有负荷剂量,每天75mg;治疗6个月。主要研究终点是6个月死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非致命的心肌梗塞或者支架血栓形成。安全性终点是严重或者中度出血,药效学终点是在第30天时患者持续的高血小板聚集活性率。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第六个月时接受高剂量组的1109人中有25人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3%),标准剂量组的1105人有25人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3%)。与标准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的严重或者中度出血事件没有增加。在第30天时,高剂量组的高血小板聚集活性率降低了22%。综上所述,在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血小板聚集活性患者用高剂量氯吡咯雷并不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以及非致命心肌梗塞和支架血栓的形成。(编译:马驰)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305:109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