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医学
2011年02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学里程碑
在他乡

微博:医学知识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的起源

    微博,指的是一种整合了多种移动终端,如手机、掌上电脑(PDA)、iPad等,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通信技术来进行的即时通讯服务。简而言之,有了微博以后,人们可以用手机等便捷工具来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心情和所见所闻、探讨学术和发布信息,电脑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网络发布工具。

    微博服务最早出现于2006年,由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的创始人Evan Williams推出,他在自己新建的一家网络公司(Obvious)里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微博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类似于近两年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的“飞信”功能。每一条微博信息一般为140个字,约相当于两条手机短信的长度,篇幅短小,发送便捷。

    2006年底,Obvious对这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就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推客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从此,微博开始大行其道,在互联网发展的舞台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并在近年来的很多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在学术领域,国内外已经不乏成功应用微博来探讨学术的先例。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术的啄木鸟,和博客一起,为论文作者和广大同行与公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长寿基因不长寿——来自微博的批评

    2010年7月1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头条是“科学家发现长寿的秘诀”(Scientists discover keys to long life);1天以后,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NPR)则报道了题为“谁能活到100岁?基因检测能够告诉你”的劲爆新闻。

    数百条同样热情的头条文章充斥着随后的报道,这些大众媒体的鼓吹源头来自《科学》(Science)杂志的一篇论文。这项研究的结果出自总部设在加州山景城的人类基因公司,论文中提到:科学家们找到一组可以预测人类寿命的基因,准确率在77%左右,这一发现将对医药、卫生政策和经济产生潜在的巨大影响。

    即便大众传媒都在一窝蜂地鼓吹这一发现,但网络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批判的机会和平台,网络批判者们在博客和微博上尖锐地提出:“我们预期这一研究成果不会像研究的参与者那样长寿。”

    批评家们尤其指出:他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项目提交了用于识别长寿的基因,但这个研究中百岁老人和对照组所采用的基因芯片是不一样的,因此导致了结果上的偏差。研究结论发表当日,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人类基因组变异中心的主任David Goldstein就在《新周刊》的博客上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任何一个做了大量GWAS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陷阱’,这就是我们这么快说出来的原因。”

    这个批评发出的速度非常快,但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学术研究论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正在第一时间越来越多地在博客和微博中被剖析。

#p#副标题#e#

“外星细菌”的提前发布

    目前,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和其他社区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着各种信息,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上,几个小时里面就被大众所了解。而在以前,小型的专科学术会议或者私人谈话中所提到的学术观点,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被公众所知,这就是网络的力量,其效率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介。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2010年12月,很多科学家在博客中对一篇广为流传的论文进行了批判——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Felisa Wolfe Simon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细菌,发现于加利福尼亚的莫诺湖中,其DNA与人们目前所知的完全不同,所使用的元素是砷而不是磷。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由六种元素:碳、氢、氮、氧、磷、硫组成。从最小的变形虫到最大的鲸,所有生物都有一样的生命之源, DNA组成单位都是相同的。而这种细菌的构造单元与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生物都不同,NASA称这项发现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于生命本身和在其他与地球并不相似的星球上寻找到生命的可能性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的几小时,这一消息就被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Gizmodo所报道。

微博——学术的啄木鸟

    来自网络上的这些快速反馈,对很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他处理失误的速度会更快,尤其是那些因为马虎引起的误差,可以在看到批评意见以后尽快做出整改。否则的话,如果这些瑕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纠正,在学术领域里被反复引用,就会影响到人们后续的工作,乃至影响到整个领域,这将带来更大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博、博客这些开放的平台,在科学论文发表以后,起到了啄木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Goldstein认为,正是因为网络上扑面而来的快速反馈,才使“长寿基因”的作者很快纠正了论文中的瑕疵。在论文发表1周后,作者发表声明说:“我们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个技术失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密切地重新分析。”随后,《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声明对此事“表示关注”,对这篇论文的结果是否有效提出了严正质疑。

    《自然》(Nature)杂志就此采访了论文的第一作者、波士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家Paola Sebastiani,Paola对《科学》杂志的批评回复说:“这件事还在进行中,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觉得:《科学》杂志如此定论显然为时过早。”

    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这样的论调和速度简直可以称为恐吓,有时可能被看作是打击。如何去面对这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批评者,是给予传统的局限性的答复,还是与会议或杂志进行更多的协商和审议?

    “砷”一文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博士后Felisa Wolfe-Simon在Twitter上发表微博说:“当信息的传播速度领先于纯粹的时间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然后再到实验室工作。”很多科学家在Twitter上呼吁大家去查看那些长篇的论文或者博客,140个字符的篇幅,已经足够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吁了。

    在这样的混乱状况下,亟待出台一些规范来维护秩序,当然,也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持。这是一种公开的做法,同行评议与之相比并不新鲜。由于有了微博这个网络平台,给科学论文挑错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如同一只啄木鸟。

生物领域的遗憾

    在有些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和数学,这种公众对于论文的话语权一直很规范,无论是在论文发表前还是发表后。例如:arXiv.org是物理学界著名的免费电子出版网站,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们通常把他们的论文草稿存储于arXiv.org上。自从博客开始兴起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开始在arXiv.org上对存储的论文草稿进行辩论。

    然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似乎不大愿意做论文发表前的讨论工作,尤其是生物学家。部分科学杂志也曾试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原因毋庸置疑——共享人类的智慧,让相关学术领域里的专家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沟通,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同时,避免重复那些已经被证实无效的尝试,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学术垃圾,还可以凝聚集体的智慧来共同攻克学术难关。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未带来可喜的成果。原因可能是担心被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进展从而影响后续的研究工作,此外,各种研究机构和基金会不支持网上的讨论活动,也是原因之一。

#p#副标题#e#

微博在中国

    博客作为一项网络新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被模仿和激烈的竞争。微博出现后,国外基本上以Twitter独领风骚,国内开始时曾有一些专业微博网站(饭否、叽歪等),但都没形成较大的影响。

    现在已经是2011年,微博用户不但可以发送140字的文本(部分微博的字数不限于此),还可以发布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新款手机基本上都集合了拍照、录像、录音、上网等功能,更是为微博的发布提供了便捷的硬件支持,促进了微博的发展。

    2009年起,国内门户网站的领头羊新浪率先重磅推出了新浪微博,和当年推出博客一样,走的仍然是明星助阵的路线,推出了微博女王姚晨,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气。2010年11月16日,新浪召开了“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公布了截至2010年11月初的微博数据。其中提到: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对外进行公共测试。11月2日,新浪微博用户数突破100万,距离公测仅66天时间。2010年4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突破1000万;从20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500万新用户,从8月28日到10月底,新浪微博平均每月增长了1000万新用户,新用户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截至会议召开时,新浪微博用户已经突破了5000万。数据同时显示,新浪微博的用户大部分是年轻群体,其中22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47%,而活跃用户中女性的比例达到57%(以上数据来自新浪官方网站)。

    新浪以后,搜狐、雅虎也都相继推出了微博,2010年底,以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的腾讯也推出了微博服务。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蔡明主演的小品,贯穿其中的一个桥段,就是蔡明饰演的那位准岳母用手机发送和查看微博。

从此,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微博大战一触即发,从无序竞争开展逐渐走向寡头垄断时代。

    而作为普通的网络使用者,微博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毋庸置疑,交流和沟通是微博最主要的功能,通过“关注”与“被关注”(新浪、搜狐等)、“收听”与“被收听”(腾讯),微博用户可以和自己的“粉丝”或“听众”分享所见所闻、心情感悟、学术观点、视频图片。在刚刚召开过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杨文龙再次坐镇微博,“晒”出了《加强儿童医疗队伍建设,完善我国儿童医药体系》的提案,希望网友积极提建议、促完善。从去年“用一条围脖温暖了农村医生”到今年“用一条围脖温暖了儿科医生”,被誉为“微博闪亮登上‘两会’舞台”。

    但在学术方面,尽管搜狐微博特地开辟了“三甲医院医生”官方微博群,吸引了数百位医生开通微博并发布了数万条微博,但到目前为止的确还没有出现使用微博来进行学术探讨的成功案例。相反,倒是出现了在微博上抱怨让患者“等她下班之后再死”的“冷血女医生”,如此的“医生微博门”负面典型引起了全社会沸沸扬扬的医德讨论,破坏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形象,更是让本来就忙于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不愿意与微博亲密接触。实在是一个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科学松鼠会”、“好大夫”、“手牵手网站”等科普和导医网站也都在各大门户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的窗口来发布信息,传递一些科学的理念,这给我们带来了欣喜。

    无论博客也好、微博也罢,都和广播、电视一样,是一个载体和媒介,技术本身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用这些平台去做什么。如果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充分利用微博的交流功能实现更便捷的学术探讨,有更多的医生通过微博与患者进行医患互动,那么,微博就会实现其更加积极的存在价值。这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贾玉华)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