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与同年龄一般人群比较,类风湿关节炎(类风关)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约8年~15年,而导致类风关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病因就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持续高水平的全身/心肌的炎症可能是引起类风关患者心衰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有关类风关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还很少。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Giles等利用心脏核磁共振技术,对类风关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将两个不同队列的患者数据(类风关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和事件预测因素评估研究的75例类风关患者和巴尔的摩动脉硬化多种族研究的225例对照者)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在校正后,与对照组比较,类风关患者的左心室平均重量减少26克(P<0.001),同时类风关患者的左心室平均射血分数、心脏输出和每搏输出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两组患者的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的容积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层分析显示,与类风关患者明显较低的左心室重量、舒张末期容积和每搏输出量相关的风险因素不是类风关的疾病活动度或严重度,而是高水平的抗CCP抗体和目前应用的生物制剂,并且后二者对心血管预后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
该研究结论为,左心室心肌重量降低可能会导致类风关患者发生心力衰竭,而高水平的抗CCP抗体和目前应用的生物制剂可能与左心室心肌重量降低和功能异常有关。(编译:王敏骏)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ism》2010;62:9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