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自身的道德判断其他人行为的正误,这种判断多来源于长期以来的信念或者行为动机。麻省理工大学的Rebecca Saxe领导的小组认为右脑颞颅连接处(right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是人们“道德”判断的决定器官。
研究的理论来源有两点:首先,儿童发育的时期,3岁、5岁、7岁的儿童不能对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做出道德判断。当他们做出这种判断时,右脑颞颅连接处的脑电波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与成人接近,同时伴随的是大脑右颞枕交界区的不断发育成熟。其次,在一些研究中受试者阅读某人的观点时其大脑右颞枕交界区呈现代谢增强,而不论他所看到的观点是否道德正确。
现在Rebecca Saxe等人要把这件事挖掘下去。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首先,他们将儿童的实验作为初步研究(Pilot Study),随后他们用磁脉冲干扰右脑颞颅连接处并观察受试者对某种环境或条件的看法。经颅磁刺激是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皮层刺激方法,无痛、无损伤,已用于神经科、精神科和康复理疗科等的临床治疗。
这种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第一,行为科学的研究往往都是大样本量的,因为“道德”这种形而上的概念每个人的尺度均有不同。虽然实验也开展了16组,但都是基于小样本的,采用的判断例子也非常极端,这样就避免了分类不明确、区分度不高的状况。第二,研究者的实验并不是直接的行为,而是对行为的看法,这样的实验用研究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去研究案件,而是研究陪审团”。这样既避免了个体差异又避免了习得行为。第三,通过接受磁刺激的同时以及刺激25分钟后的判断,排除磁刺激本身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1开展了2(动机:中立、否定)×2(表现:中立、否定)×2(磁脉冲、阴性对照)组实验。场景描述了两个女孩去一家化工厂参观,在化工厂里,其中一位请她的朋友Grace往自己的咖啡里放些糖,Grace却从一个标有“有毒化学品”字样的瓶子中取了些粉末放入咖啡中,女孩安然无恙。场景作为问题提给受试者,观察受影响与对照组间对此问题的看法。
实验结果显示,当给予一定时间的刺激后,受试者较为容易地倾向于不那么“道德”的取向,受试者能够原谅Grace在不知情条件下害死朋友的事实,而对于其他场景受试者的判断标准也有一些较小的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例如,Grace有意识地害死朋友,干扰右脑颞颅连接处的受试者也有倾向于接受的现象。
研究者们认为他们的实验和儿童自闭症研究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以前的研究中患自闭症的患儿与正常儿童在道德发育方面没有关系。但是患儿无法区分社会伦理的正确与他们行为有害之间的关系。患儿也表现出右脑颞颅连接处活动度下降。可以相信的是成年自闭症患者有着异于常人的道德准绳。
事实上,无论是法律的制定或者是民间舆论都依赖于这种研究,有些条件或者环境下,人们的决定或者取向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是与后天的经验相关,而此次研究又将这种未证实的看法找到了解剖学和功能学的基础。研究还在继续,拭目以待。(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6753-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