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2018年01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第八届《康复•生命新知》医学高端论坛现场调查报告

作者:白蕊

三百余位医学专家的调查

描绘中国医学过去、现在及未来


一、谁参与了调查?

2017年12月16日,三百余位医学专家出席了在上海·博雅酒店召开的第八届《康复·生命新知》医学高端论坛。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北方的最多,占37%,华东地区其次,占29%,来自华南(包括台湾、香港)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分别占到17%(图1)。除了国内的医学专家,本届论坛还邀请了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ames Williams教授、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温利明教授、来自芬兰国家PET中心的韩春雷教授等国际医学专家。

与会医学专家中,绝大部分是教授/正高(68%),其次是副教授/副高(16%),还有13%是住院医生/研究生,主治医师/讲师占比最少(3%)(图2)。

他们中,绝大多数(63%)既要从事临床工作,又要兼顾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管理为主或以临床为主的均占到14%;9%的人主要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图3)。

可见,参与调查的医学专家们,其所在地域分布几乎遍布整个中国,绝大多数为教授/正高,主要以医教研工作为主。

经过他们的投票,让我们看到了以下几个有意思的趋势。

二、中国传统医学:从领先到落后

在同一时代,与世界其他地域的传统医学相比,您认为中医处于什么地位呢?与会医生们超半数(52%)认为是“领先世界”(图4)。

这并非主观臆断。拂去历史的尘埃,当我们对比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域的传统医学时就会发现,从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实施历史上第一次临床试验,到16世纪,李时珍撰写了具有世界学术地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国传统医学领先世界的时间长达4500年,甚至同一时期,中国医学成就媲美古埃及、古波斯、古巴比伦、古希腊…的总和。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祖先太有智慧了。现场调查佐证了这一点,70%的医生认为,与世界其他地域的先知相比,同时代中国伟人的智慧“领先世界”(图5)。

中国伟人留下的智慧宝库,构成了华夏文明,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中国人沿用着先人智慧并不断拓展,至今,这些智慧仍不断被现代科学所验证。比如,早在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节气、情绪、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其正确性。再比如,太极拳、针灸、按摩的功效也在现代科学的辅助下,其功效不断被挖掘。

尽管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东方文明的辉煌时代,然而,在现代世界的医学领域,中国传统医学却变得“远远落后”,起码,47%的与会专家都认为是这样(图6)。这种巨大的落差值得医者反思。

18、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几乎都是西方医学的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发明牛痘的Jenner医生;提出进化论的Darwin;合成了阿司匹林的Felix Hoffman;发现X线的Wilhelm Röntgen;发现遗传规律的Mendel;发现结核杆菌的Robert Koch;发现青霉素的Alexander Fleming;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Philip Showalter Hench;发现胰岛素的Frederick Grant Banting;发现维生素C的Albert Szent-Gyorgyi;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James Dewey Watson和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中国祖先对世界医学贡献最大的是什么呢?65%的与会专家认为是“中医理论体系”,26%认为是“中药及成药体系”,还有8%认为是“诊断治疗体系”,1%认为是“临床试验体系”(图7)。

至于中国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古代医学发明,半数(50%)认为是中药,48%认为是针灸,极少数人认为是太极拳、生物制剂(图8)。

针灸和太极拳对于某些疾病的功效已经被多项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但其实,最早的生物制剂——人痘、狂犬疫苗也诞生在中国。据考证,人痘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年间。在《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Modern Library出版,Frank González-Crussi著)一书中写道:Immunization to smallpox is possible by giving a susceptible person material taken from smallpox lesions, a practice that is called variolation, and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80), scabs from healing skin lesions were ground into a dust and blown into the nose through a silver tube.

译:人痘早已有之,这种方法通过把天花病损部位的物质给到易感个体而使之对天花免疫。在中国,宋朝(960~1280)年间,天花病人愈后的痂皮被磨成粉,用一根银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子。

直到五六百年后的1796年, 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才给一个8岁男孩接种牛痘。

至于狂犬疫苗,早在我国东晋,约在公元341年,葛洪就在其《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开创了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而在西方,直到1500多年后的1885年,法国的巴斯德才发明了狂犬疫苗。

这些,同样是中国祖先对世界医学的巨大贡献。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健康中国;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中国医学科学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33%的被调查专家认为,可以“基于中国智慧,结合西医手段”来实施中西医结合。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27%)认为,要“挖掘中药宝库,以西医的研究方法验证”。还有22%的专家认为,可以“西医体系主导,辅以中医手段”。另有18%的专家认为要“回归经典中医体系,辅以西医手段”(图9)。

目前,中西医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两个体系呈互补之势,它们的结合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让人充满期待。

三、现代医学时代,中国奋起直追

在现代医学时代,中国处于什么地位?对此,过半数的与会专家(58%)认为是“追随紧跟”,随后分别是比肩而立(18%)、领先世界(14%)和远远落后(10%)(图10)。

从之前的投票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医学曾领先世界,随后又变得远远落后。所幸,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学追赶了上来,与世界水平追随紧跟。

不同的学科在世界同行中的地位如何呢?对此,跟上题的调查结果一致,60%的与会专家选择了“追随紧跟”(图11)。由于与会专家大部分来自于风湿免疫领域,因此可以看出,我国风湿科目前在国际同行中的状态。但借助“互联网+”医疗以及大数据,我国风湿病领域这两年已经取得了突破,中国学者在多个国际风湿学术大会上已数次通过口头发言、壁报展示,发布对中国风湿病人数据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在2017年11月召开的美国风湿病学大会(ACR)上,中国学者提出了“疾病管理是良药,智能疾病管理优于良药”的新理念,得到了17000位世界各地参会同行的认可。移动互联时代,中国风湿在崛起,中国学者在引领世界。

在现代医学时代,提及中国学者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分别有超过1/3的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对世界医学最可圈可点的贡献是人工合成胰岛素(36%)青蒿素的发明和发现(35%);24%的专家认为是消灭血吸虫病;还有5%的专家选择了断指再植(图12)。

这4个选项毫无疑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学取得的巨大突破。不止如此,在21世纪,3D打印、基因编辑、组织再生、手术机器人、人造生命这些新兴技术也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可以自豪地讲,中国人善于学习并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中。而诚如孟子所说:热爱学习以达“智”——智慧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中国学者秉持祖先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正在打造新的中国医学“重器”。

尽管近代中国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样的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的光辉成就,有“消灭血吸虫病”这样造福全民的壮举,创造了“断指再植”这样的世界医学奇迹,然而,只有“青蒿素的发现发明”在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中华民族占世界人口的20%,获得了0.2%的诺贝尔奖,而另一个民族——犹太民族,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近半数与会专家(48%)认为,是因为犹太人更抱团,也有不少人(28%)认为是更自强;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犹太人更聪明(17%)、更用功(7%)(图13)。

闻玉梅院士:“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各自都想自己获得第一。中国人必须要团结,互谦互让,发扬儒家的风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沈锋教授:“犹太人在自强后,还用功、抱团,才能成事。”

再分析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学者继续领先世界,1/3以上的与会专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体系失灵,还有近1/3的人认为是学风不正,26%的人认为是资源分配不公(图14)。

闻玉梅院士认为教育是更重要的原因:“假如教育不改革,恐怕很难出现一些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不断鼓励大学要培养真正能够为国家奋斗的人才。”

那么,中国医学该怎样发展,才能再次引领世界呢?多数与会专家(63%)认为,中国应该选择性继承传统理念,并与现代医学融合,才能在未来引领世界;还有28%的与会专家认为应该以传统理念为主——“以传统理念升级现代医学”(15%)、“传承弘扬传统理念及祖先智慧,独树一帜”(13%),只有9%的人选择了“摒弃传统理念,创造新的现代医学理念”(图15)。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祖先的智慧理念及成就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领先世界,只是在18世纪后的两百多年里才陷入沉寂,但今天,重新挖掘祖先理念、伟人智慧,就会发现很多都能照进现实,对今人仍有指引意义。比如,扶正祛邪,在现代医学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杀死肿瘤细胞,就像抗PD-1抗体所做的那样。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与配体PD-L1结合后,将让T细胞处于“关机”状态,T细胞不能发现肿瘤细胞,也不能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而抗PD-1抗体(如Keytruda)阻止了PD-1与配体的结合,让T细胞处于“开机”状态,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选择性继承祖先的智慧理念,再结合现代科技,将让我们创造新的医学奇迹。

四、展望未来医学,中国有望再次领先

医学的未来是怎样的?能提前窥到这个秘密的人,才能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现场300余位医学专家的投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大多认为,未来医学最重要的技术是“人工智能”(44%)、“基因治疗”(47%)(图16)。

陈香美院士已经开始着手创造未来:“我们还是敞开胸怀,把人工智能作为我们肾脏病领域医学发展的将来去考虑。而且,也不是将来,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做。”

曾小峰教授:“人工智能像一个网,覆盖了所有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就是未来。”

芬兰国家PET中心的韩春雷教授以“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对这两项技术进行了区分:“在近期的话,人工智能对现代临床医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远期的话,几十年内,应该是基因治疗,CRISPR基因编辑方法的快速进展,我认为在稍微长的时间内,会对医学的影响更大。”

尽管人工智能势必会带领我们踏入未来,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担心,比如,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领域的职位,那未来医生这个职业还会存在吗?医学专家们的投票很有意思,投票结果显示:绝大部分(76%)的专家很自信,认为人工智能会辅助医生大部分的诊疗工作,而并非替代。但也不乏有21%的医生忧心忡忡,觉得人工智能会替代医生大部分的诊疗工作,甚至会最终取代医生(图17)。

这种担心是否必要?

陈香美院士:“医生永远不会失业,不管是到什么时候,不论人工智能发达到什么程度,医生还是要有的。有部分工作应该是人工智能去替代的,但有些工作是不可能替代的。”

肖飞教授:“医生的关怀,还有判断,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曾小峰教授:“人工智能替代了部分工作以后,医生做什么事情?可能医生也要升级。”

面对未来医学的机会和挑战,医学专家们所在的学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对此,大部分的与会专家(69%)表示,“已做好准备,敞开胸怀迎接”(图18)。

医生们的这种胸怀来自于他们对未来医学新科技的态度:绝大多数医学专家(95%)都以“开放的心态”“果敢的行动”来拥抱新科技(图19)。

面对未来,中国医生敞开胸怀,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并愿意付诸果敢的行动进行尝试,并且,令人倍感振奋的是,86%的与会医生都认为中国可以引领世界未来医学(图20)。何其团结、一致的信仰!中国学者并非不愿意团结,起码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都是一致的。

引领未来,中国学者最可能会从哪个领域突围呢?绝大部分(89%)的与会专家认为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图21)。又一次,医学大咖们取得了空前一致的共识。

中国有最庞大的患者群体,有丰富的疾病、病人数据,这些数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缠绕在一起,没有被梳理、没有产生价值。

随着移动工具的普及,数据获取变得异常容易。也许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里,患者已经上传了自己的基础数据;在行走的途中,心率、血压已经传输到了云端;即使进入梦乡,数据仍在不断产生…当今世界,人们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在数字世界留下自己的一串符号。数字的处理能力却和数字的增长速度并不匹配。怎样利用浩瀚的医疗健康数据,即使对互联网巨头都是个难题。

此时,2017年11月的美国风湿病大会(ACR)期间,设置了一个专题新闻发布会,“iRheum”,即智能风湿。ACR组委会在数千篇投稿中选择了4篇,作为这次新闻发布会的选题,中国学者利用大数据开展的一项医疗经济学研究位列其中,并被排在了另外三位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讲者的前面,第一个发言。这项研究通过分析移动APP——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上的患者数据发现,患者利用SSDM实现与医生的在线咨询,能够为患者节省6倍多的费用,并且患者满意率达100%。一家外国媒体此后在报道中写道:“中国的一项研究向美国医院展示了如何通过虚拟咨询来治疗异地的患者,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创造新的收入”。
这项中国医学大数据研究给了前面那个问题一个很好的启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就可以产生世界级的研究,赋予数据价值。SSDM开创了新的慢病管理诊疗模式,未来,它还将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发展深度学习,践行“疾病管理是良药,智能疾病管理优于良药”这一医学新理念。

(作者:白蕊)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