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2年05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里程碑

医患和谐之路在何处

    (一)医生的“紧箍咒”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头上戴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紧箍咒”,这已经成了孙悟空典型形象的代表。当初也是因为猴子生性好奇、好玩才戴上的,可是想摘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为此,孙悟空可没少受“紧箍咒”的苦。尽管很多时候都不是孙悟空的错,但唐僧可不那么想,依旧会按照他的想法惩罚孙悟空。我想看过《西游记》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人不为唐僧的不分好歹而生气,为孙悟空的蒙冤、受苦而惋惜。其实,作为临床医生的我们,头顶上也有一个并不比孙悟空轻松的“紧箍咒”,那就是医疗安全。医疗安全出了问题,头顶上的“紧箍咒”就会被患者及家属念上几遍。每念上一遍,就会让做医生的头痛好一阵。

    “紧箍咒”是戴在所有医生头上的,想去掉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转行不做医生了。近几年也确实有不少不愿戴“紧箍咒”而改行不干临床的医生。对于我们这些绝大多数“从一而终”的医生们,怎样才能让头顶上的“紧箍咒” 不被患者家属念或少念呢?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一定要关注医疗安全,做到谨小慎微、事无巨细。

    具体拿我们科来说,是个新成立只有几年的科室,同事也都是比我更年轻的医生。他们有的是干工作的热情和闯劲,缺少的是极为重要的经验和老道。医生不论白天、晚上,班上、班下,没有当班不当班之说,最怕患者的病情有反复,最怕患者预后不好,而家人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神经外科又是一个危重患者特别多的科室。自从我们科1999年率先在本地区开展微创清除颅内血肿以来,病房里的脑出血患者就一直没间断过。有时一个病区三四十位患者中脑出血就有十几位。大家都知道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残废率、复发率很高,预后不良,花费大,加上我们地区又是一个经济不很发达的地方,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作为主治医师的我们,思想上不敢有丝毫懈怠。

    记得一次,有一位基底节区、丘脑两处出血且破入脑室系统的女患者在外院保守治疗6天后,一直昏迷不醒且有高热(合并肺部感染所致)。在得知我院能不开颅清除脑出血后,她转到我科。当天我们就给她做了手术。手术很顺利,血肿一次就清除了大半,但患者毕竟是丘脑出血且破入脑室,加之肺部感染一直发热,在外院已经花了六千多元。这次在我院又是手术,又是更换高档抗菌素,也着实花费不少。恰巧患者的老伴自己开诊所,两个儿子在镇医院当医生,对医疗的了解和需求比别人更多一些。几天下来,患者的发热没有控制下来,家人就急躁起来,多次言辞过激,甚至怀疑我们的护士在配药过程中克扣了患者药品,因此导致患者体温一直控制不好。我多次与患者家人面对面沟通,仍然无济于事。

    如果这个患者体温控制不好或者预后不良,一场纠纷恐怕在所难免了。我们只有更加尽心地给患者治疗,并且告诉患者家属,如果怀疑药品剂量不够,可随时留药液化验。好在一周后这个患者体温慢慢恢复正常,神志也清醒过来。更出乎意料的是,术后一个月时,患者竟能下床行走!家属非常高兴,又是道歉,又是送锦旗,还邀请电视台来采访、宣传我们。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患者家属再急,我们不能急;患者家属再无礼,我们不能懈怠、疏远,更不能躲避、不闻不问;反复的解释工作尽管可能收效甚微,但仍然要坚持做(患者家属并没有拿药液去化验,说明内心里还是相信我们);谈病情不能谈得太死,给自己留条退路,总有一些和常规医学知识不一致的情况。就如这个患者,是丘脑、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又很大(50多毫升),且破入脑室,可以说偏瘫是在所难免的,但患者醒后既能说话又能行走,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该患者我还专门去做过家访,其家人待我如贵客,后来陆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脑出血的患者。

    不论什么时候,医生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头顶上有一个医疗安全的“紧箍咒”,特别是没有人念它的时候,你不头痛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它的存在。

#p#副标题#e#

(二)医生,还我秀发!

    一天,我刚从门诊回到病房,就听同事说住在5床的一位女患者找我,说是找我要什么东西。我很是疑惑,那个患者明天就要痊愈出院了,会找我要什么东西呢?我也没有拿她什么东西啊。该不是她要出院了想送点东西给我吧?

    这是一位33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个月前,她骑电动车的时候,因速度太快摔倒了,头部重重地磕在硬硬的马路上,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发现有人在拉她,当时她的头脑还算清楚,让路人帮她联系上了家人,家人把她送到我院急诊。经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有少量的硬膜下血肿,暂无手术指征。为慎重起见,我把她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并告诉值班医生,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晚上十点多钟,值班医生打电话告知我,患者的意识不如刚入院时那么清楚了。立即复查CT,患者的脑组织里有大量出血,要立即开颅手术!忙碌的剃头、配血、导尿、术前谈话等准备后,患者很快被推进了手术室。4个小时后手术结束,为避免二次手术修补颅骨,我们在术中将患者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一并清除后将脑膜严密修补,并将颅骨复位,保持颅骨的完整。术后患者又出现了顽固的脑水肿,险些二次手术,我们将颅骨瓣去除减压。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明天就要出院回家了。那么她会找我要什么呢?

    来到病房,她正好活动后坐在床上休息。还没等我开口询问,她就迫不及待地说:“王医生,你要还我的头发!我的一头秀发养了很长时间,被你剃掉了!”我一愣,做了十几年的脑外科医生,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当时只想着抓紧时间抢救患者,是我亲自给患者剃的头,也发觉患者的头发真好,有半米多长吧,又黑又亮。当时ICU的护士长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头发。”一位护理员阿姨也说:“她要是知道,肯定不会让你把头发剃掉的。”当时我三下五除二就把头剃好了(很早就练就了剃头的技术,以免再找理发师剃头而耽误了抢救时机)。至于头发怎么处置的,丢在了哪里,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正在愕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时,患者大笑起来:“给你开玩笑滴!” 她顿了顿又说:“我当时刚做的头发,花了我三百多块钱呢!”她不无惋惜地说。

    这时,我放松下来,安慰她说:“你的头发还会慢慢长起来的,等下次做头发的时候,我给你出钱。”患者一个很轻松的玩笑让我很惬意:毕竟经过自己的努力,又一个垂危的患者被抢救成功。生命和秀发相比,孰轻孰重,谁都看得明白。患者无所顾忌的玩笑说明医患关系很融洽。

    但在这里我还是有些话想说,如今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它轻便、快捷,价格也不贵。然而很多人为了追求速度,把电动车的限速器拆除,时速能达到四十公里以上。可它毕竟是电动车,制动性很差,伤人、伤己的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创伤外科的医生,经常在临床上遇到因为电动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看着患者经受伤痛的折磨、家人担心焦虑的表情,我非常痛心!我甚至想让那些骑电动车的人都抽空到创伤外科(骨科、脑外科)看一看,肯定会对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一个震撼性的提高。

    患者的一头秀发被剪掉真是可惜!当时我并没有这种意识,要把患者的头发保存下来交还患者。作为医生,我只想着挽救患者的生命,例如头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没放在心上,恐怕全国也没有一个脑外科医生会这样做。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患者的头发保存下来交还患者,让患者的心里得到安慰,这样会不会更好?

#p#副标题#e#

(三)几斤香稻米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正在骨科轮转。

    一天,从乡镇医院转过来一位女性车祸患者,30多岁。她在当地医院拍的骨盆平片提示,左髋臼骨折。当时患者左髋部疼痛明显,左下肢不敢活动。体检显示左髋部稍肿胀、左腹股沟处压痛阳性、足底扣痛阳性。因为放在我的床位上,所以在上级医生的吩咐下,我给患者做了左胫骨结节骨牵引。骨牵引术做得很顺利,患者也没有多大的痛苦,牵引过程中患者感到左髋部疼痛减轻很多。

    就这样牵引了6周,因为我对患者很热情、负责,她的丈夫很感激。有一次,他带来了他们家乡的土特产,几斤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美誉的香稻米。据说这种香稻米早年间是献给皇帝的贡米,打开米的塑料包装,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特别是煮饭的时候,满屋都弥漫着稻米的清香,沁人心脾,煞是好闻。

    6周后,估计髋臼骨折处应该愈合的差不多了,我就让患者去拍一张骨盆片,然后就可以把骨牵引去掉了。可是患者拍回来的骨盆片让我大吃一惊,怎么片子和报告上写的都是右髋臼骨折?是不是我们医院拍片子的技师把左右的铅标放反了?

    我就到放射科向当时摄片的李医生询问情况,李医生一听就很生气地说:“怎么可能?我拍了十几年片子,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我说:“您别生气,您看这是患者从乡镇医院带来的片子,而且患者的左髋臼疼痛明显,左下肢不敢活动,而右下肢活动自如……”。“不可能!”还没等我叙述完患者的情况,李医生就打断了我的话,“患者来摄片,都是头朝东躺在床上,我们站在患者的右侧,也都是习惯地在右侧放一个‘右’的铅标。这决不可能错!”“要是你不相信,再让患者来拍一次。”

    如果让患者再来拍一次,患者肯定就会问怎么回事?我该怎么解释呢?可是,如果不拍,那到底是谁错了呢?这和临床症状、临床查体也不相符啊!于是我向科主任做了汇报,主任听后也非常吃惊,非常重视并劝说患者再拍一次。

    第二次摄片证明李医生是对的,乡镇医院的骨盆平片左右标错了。我们也就将错就错地给患者做了骨牵引,将错就错地给患者牵引了6周,将错就错地对骨折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患者及家属知道真相后,十分恼火,说我们误诊误治,耽误了患者的病情,声称要去起诉我们,要赔偿损失。好在患者骨折的髋臼下床活动后仍然不痛,好在患者并没有因为误诊误治而落下任何残疾,好在我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非常好沟通,好在患者的损失由车祸的肇事方赔偿,好在那时的医疗环境还没有现在这样紧张……总之,患者及家属没有跟我们打官司、要求赔偿。

    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纳闷:为什么患者骨折的髋臼一侧不痛,而没有骨折的另一侧反而疼痛呢?为什么各种临床体征、查体都支持左侧髋臼骨折呢?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它时刻警示着我:对待患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不能先入为主,不要被病情的假象所迷惑,要反复地验证自己的诊断;要对患者认真负责,多和患者沟通,像朋友一样相处,取得病家的理解和信任。这样,即便有医疗上的瑕疵,病家也能宽容你。

    自那以后,我又买了几次患者家乡生产的香稻米,每次吃到稻米,闻到稻米香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

#p#副标题#e#

(四)从《医者仁心》看医患关系

    我很少看电视剧,在同事的推荐下看了《医者仁心》,感觉非常震撼。这部电视剧全景式地展示了医院、医生(护士)、患者、医药代表、新闻媒体以及当前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一幕幕真实的剧情,就像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看到令人揪心的医患纠纷,我总是很压抑。我为有朝气、有正义感、严谨敬业的医生而感动,也为那些自私、虚荣、争名夺利、不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眼里的医生而愤怒。尽管我也知道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但真的要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才能继续看下去。如此真实、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还是让同为医生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像电视剧里武院长的一席话:“如果医生都想着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时候,谁来保护患者!”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本来几个简单的检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医生却要给患者做大量、重复的检查。为什么?怕一旦漏诊、甚至仅仅晚两天诊断就可能遭到患者投诉而引发纠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患者要花费更多的钱在一些并不必要的检查上,这也是患者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剧中还揭露了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达到自己的私利,置事实于不顾,甚至是有意歪曲事实,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上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近几年来,医患双方关系总是以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医患双方真的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是不是现在的医疗事故增加了呢?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医疗事故近几年没有增加,而且明显减少。但现实却是医疗纠纷却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为什么医疗纠纷会越来越多?为什么医患关系会如此紧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一旦出现患者死亡、残疾等情况就以为是医疗事故,吵闹、打骂、人身攻击也随之而来。剧中王欢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好好一个孩子,怎么就死了?”这话说给哪个人听,都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就明白:一个肾脏衰竭的患者,不论哪种意义上说都不是一个“好好的人”,况且连续两次做了肾脏移植术。当然,剧中武院长在患者欠下巨额医疗费的情况下,居然还敢给患者做肾脏移植手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也一直在为他捏一把汗:如果患者的预后不好,巨额医药费怎么要回?患者家属会不会找医院的差错,从而拒付甚至要求医院赔钱?我的担心果真在以后的情节中表现出来,好在欢欢妈没有听信医闹的话,把医院闹个天翻地覆。但让精心救治他们的医生站在被告席上,不能不说这是做医生的悲哀、整个社会的悲哀!

    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医务人员的收入,90%以上靠医院自己挣。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口有限,多数患者仍需自费,医患之间缺乏缓冲地带。一旦生病,家庭负担就很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欢欢的妈妈失去了儿子,而且还欠医院巨额的医药费,要把房子卖了才能还得上,经济问题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重要因素。

    三、新闻舆论导向有问题。一部分医务人员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但是,近年来正面反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实在太少,而对个别医德败坏医生的曝光有加,造成了全社会对医务人员不利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单位应该反思,你们正在引导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医疗环境,怎样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从深远意义上讲,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因为有许多医务人员宁愿采用不利于患者但却符合医疗原则、能保护好自己的治疗方案,而不愿意采用有利于患者病情却不合医疗常规的治疗措施。剧中王冬医师在给一位心肌肥大的患者贺志梅做手术时,打开了胸腔却找不到主动脉,无法建立体外循环,也就是无法继续手术。下一步怎么处理,我想绝大部分医生都会选择王冬医师的做法,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就关胸结束手术。可是钟主任却创造性地选择了通过静脉建立体外循环,使手术成功地进行下去。这样做的后果是:一种是手术成功,患者获救了;另一种结果就是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可是现实社会中又有几位医生敢像钟立行主任那样冒险去做呢?可如果缺少冒险、缺少探索精神,医学的进步就难以持续。

    四、出现医疗纠纷、医疗差错事故后不能得到及时而公正的解决。一个小小纠纷的处理也要拖上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五、医患沟通不畅。现在许多医院都在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苏州市甚至在病历中加入了《医患沟通备忘录》。可是有些医生还是不能真正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跟患者沟通时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真正能做好、做到位的医生不多。有报道称,80%~90%的医疗纠纷缘于医患沟通不到位。那么,怎样才能沟通到位呢?

    总之,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医患两方,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趋于缓和,走向良性的循环,我们的政府、媒体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王秋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脑外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