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院的Paul Moran发表文章指出,自我伤害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尽管大部分青春期自伤行为可以在成年后自行缓解,但早期发现和治疗青春期常见的精神疾病对预防成年后自杀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显示,自我伤害被认为是自杀行为的预警信号。1992年8月至2008年1月间,研究者开展队列研究,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44个学校的1943位青少年随机入组,研究者通过问卷和电话调查进行随访,开始随访的平均年龄为15.9岁(SD=0.49),随访结束的平均年龄为29岁(SD=0.59)。青少年自我伤害相关因素包括吸食大麻、吸烟、酗酒、抑郁和焦虑、反社会行为、父母离异。
结果发现:1802名受试完成青春期随访,其中149例报告曾在青春期进行自伤(8%),女性(95/947,10%)自伤比例高于男性(54/855,6%)(风险比1.6,95% CI:1.2 〜2.2)。青春期后期自我伤害频率大幅减少,1652位受试中有122(7%)人曾在青春期报告有自伤行为,成人后停止。女性(13/888)进行自伤的连续性高于男性(1/764)。
青春期发生自我伤害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抑郁症状和焦虑(风险比3.7,95% CI:2.4〜5.9),反社会行为(风险比1.9,95% CI:1.1〜3.4),酗酒(风险比2.1,95% CI:1.2〜3.7),吸食大麻(风险比2.4,95% CI:1.4〜4.4),吸烟(风险比1.8,95% CI:1.0〜3.1)。青春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与成年后发生自我伤害事件相关(风险比5.9,2.2〜16)。
研究表明,尽管大部分青春期自我伤害可以在成年后自行缓解,早期发现和治疗青春期常见的精神疾病对预防成年后自杀可能至关重要。(编译:张莉)
参考文献:《Lancet》2012;379:23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