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在《PNA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体端粒的长度可能预测寿命。端粒的缩短与正常衰老以及各种退行性疾病都有联系,但是此前的研究没有把端粒长度和总寿命联系起来。
最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物多样、动物健康和比较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派特•莫纳亨的领导下,对澳大利亚最常见的鸟类之一斑胸草雀进行了研究。他们定期测试了99只斑胸草雀从出生25天的雏鸟阶段到自然死亡时的端粒长度。这种鸟的自然寿命从210天到将近9年不等。
这组科研人员发现,在生命早期测量的端粒长度能最准确地预测斑胸草雀的寿命长短(P<0.001)。在出生25天时端粒最长的斑胸草雀的寿命最长:端粒最短的斑胸草雀仅存活了210天就死去了,而端粒最长的则存活了9年之久。莫纳亨表示:“这些鸟都是自然死亡,它们没有被捕食、没有生病也没有意外死亡,端粒的长短决定了其寿命的长短。”端粒长度随着年龄而缩短,最显著的长度缩短发生在生命的第一年中。然而,长度的减少率并不能预测生存时间,而且长寿的个体比短命的个体在年龄的各个阶段都有更长的端粒。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最初的端粒长度能够强有力地预测最终的寿命,但是仍然不清楚为什么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的端粒更长。这项研究结果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端粒的工作方式和鸟类的端粒一样。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测试其端粒的长短来进一步了解其预期寿命有多长。
派特•莫纳亨指出:“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不同个体的端粒的长短存在着差异。”接下来,他们希望弄清楚端粒长短的个体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是其它,以便人类更精确地预测寿命。(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9:1743-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