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05月号
医学进展
医学里程碑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脑部皮质下灰质发生改变

    近日,牛津大学脑部核磁共振研究中心的Karolina Wartolowska等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存在皮质下灰质的改变,而不是大脑皮质的萎缩。

    资料显示,类风湿关节炎脑部病变主要是脑血管炎导致的脑和脑膜病变,小动脉和小静脉为主要的受累血管。曾有报道类风关患者并发脑血管炎,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弥漫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表现,可以是急性起病的脑卒中综合征,也可以为慢性进行性器质性脑综合征。CT及核磁共振等检查可见出血、多发性脑梗塞、脑室扩大、脑萎缩等表现。

    为了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脑部结构的改变是在大脑皮质还是皮质下灰质,Karolina Wartolowska等对31例RA患者和25位年龄性别都匹配的健康人群的脑部核磁共振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RA患者基底神经节灰质增大,主要发生在伏核和尾状核,而大脑灰质皮层无改变。此外,RA患者的颅内容积小于健康人群的。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和疼痛进展以及对不良刺激的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RA患者运动控制的改变或疼痛进展的延长可能是基底神经节改变的主要原因。

    尽管之前的报道称,出现慢性疼痛和系统性炎症的类风关患者存在灰质减少的情况,但本研究并未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局部皮质的萎缩。研究者发现类风关患者颅内体积的缩小,这可能会影响全身肌肉的萎缩或大脑发育的不同。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基底神经节皮质下灰质的增长,主要出现在右侧尾状核和伏核部位。这样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疼痛发生、功能失调以及关节骨质的破坏。我们仍需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发现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编译:徐纲)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ism》2012;64:371-37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