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来氟米特联合低剂量依维莫司

    卡波西氏肉瘤是肾移植患者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早期,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黏膜损害,好发于口咽部或结膜,偶尔也会并发于内脏或淋巴结。国外研究显示,肾移植患者术后并发卡波西氏肉瘤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500倍以上。累及实质器官的卡波西氏肉瘤患者预后差,患者往往会快速死亡。目前标准治疗方案是降低/停用免疫抑制剂,同时联合/不联合雷帕霉素哺乳动物靶向抑制剂(mTORi)。

    已证实,卡波西氏肉瘤的形成往往与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KSHV)/人类疱疹病毒8(HHV8)有关。最新研究提示,KSHV基因能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上调内皮细胞内VEGF受体Flk-1/KDR,而VEGF能通过3' 磷脂酰肌醇激酶/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内皮细胞存活。在该通路中,Akt(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特异蛋白激酶)是mTOR的直接上游,对于卡波西氏肉瘤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来氟米特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应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的BK病毒肾病和巨细胞病毒病。已知,来氟米特能降低Akt磷酸化,抑制细胞内Akt信号通路,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2和pRb的表达而将病变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G1期。2010年发表于《移植》杂志的一项研究提示,来氟米特和mTORi具有协同效应,来氟米特能降低mTORi的剂量,同时保持预防移植排异的免疫抑制作用。

    印度的Basu G等报道了一个来氟米特联合低剂量依维莫司治疗肾移植患者的卡波西氏肉瘤的病例。该患者55岁,男性,2006年4月移植了儿子捐献的活体肾,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泼尼松龙20mg/d,环孢素A 450mg/d和100mg/d的硫唑嘌呤。术后6个月,患者的右耳后面、上唇和上颚出现了紫罗兰色隆起的无触痛的皮肤损害及溃疡,经活检证实为卡波西氏肉瘤。随之,患者停用了环孢素和硫唑嘌呤,并开始接受依维莫司治疗(C0=5.2ng/ml)。然而,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损害没有任何改善,于是研究者在继续使用依维莫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来氟米特(前三天100mg/d,以后20mg/d,C0=50.2ng/ml),而没有给予更昔洛韦或瓦更昔洛韦治疗。6个月治疗后,患者的上颚和耳后病变消失,MRI显示损害完全消退。此后,患者继续来氟米特治疗6个月,没有发生白细胞减少或肝炎等不良事件。在3年的随访期间,患者没有复发,依维莫司剂量逐渐降低至0.75mg/d(C0=5.6ng/ml),且移植肾功能稳定(血清肌酐值1.1mg/dl),无尿蛋白。

    该研究是世界首例氟米特联合mTORi能有效治疗难治性卡波西氏肉瘤的病例报告,且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研究再次提示,来氟米特联合mTORi具有协同治疗效应,且有明显的临床和药物经济学优势。(编译:王敏骏)

参考文献:《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2011;26:3412-3415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