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1年10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对疾病和健康的思考

    健康是属于你的责任田,健康是租来的,主人是谁?其实也是你自己。朋友们,管理好你的一亩三分地,你的地盘你做主。

(一)健康是你租来的责任田
    自从一个生命个体落地开始,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独一无二的责任田——健康。从此,你在健康的土壤里耕耘,度过自己的人生。在这块田野里,你可以收获亲情、财富、家庭和名利等等。但务必注意这块责任田你是承租人,所有权并不真正属于你。如果你会合理地利用它,你的租期会相应延长,也就是延长了你的生命。反之,当你滥用它并且破坏了它,健康也许被收走了,这意味着你将失去健康,生命也就会受到威胁。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已有了极大改善,但潜伏健康危机甚多:生活压力大;一日三餐营养失衡;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庸医假药难辨是非,导致健康危机无处不在。生理学表明人体生理机能衰老进程始于19岁,到40岁已进入衰老的临界点。20岁以后,年龄每长10年,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就减慢2%;直到70岁时,身体的所有器官功能会普遍下降到20岁时的30%。衰老进程无法逆转,因此,投资健康比投资什么都重要,因为健康可以延缓这一过程,这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如不注重健康投资,一旦感觉力不从心,那时为时已晚。相关研究表明,把1元钱花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

    目前,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欲望和压力。在欲望的诱惑下和压力的逼迫下,人们在健康的田地里,贪婪地种植事业,收获财富、名利。然而却忽视了对土地的保养。平常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想到健康问题,预防疾病的意识差。于是抽烟喝酒、大鱼大肉、熬夜搓麻、劳累过度,即使在例行体检中,查出有脂肪肝等小毛病,也不警惕。至于锻炼,则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健康投入上就更别提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道理:事业与健康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事业。在健康与事业发生矛盾的时候,退一步,可以进两步,一步不退,健康与事业往往同归,所谓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终有一天,这块土地被你榨干了,土地被主人暂时或永久的收回。于是,你失去了健康。如果你懂得爱惜健康这块土地,你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延期。

    健康是属于你的责任田,健康是租来的,主人是谁?其实也是你自己。朋友们,管理好你的一亩三分地,你的地盘你做主。

#p#副标题#e#

(二)“善”待疾病!

    疾病是一种过程,一个特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体发生痛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令人不欢迎的,但正是这种变化,使人体产生对抗,发生比康复更重要的东西——免疫和进化。免疫包括生理免疫和心理免疫;进化是不明显的,也许需要长时期的甚至许多代人的生存才会表现出来。

    疾病和生命如影随形,只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人体必须随时随自然和自身状态而变化,不变化,人就不能迎战生存。疾病是人体应对不良刺激而产生的变化,变化是自救的,是生存所需要的。所以,人生病,是正常现象。正确地认识疾病,才能很好地处理疾病。从身体的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无论是内部的变化或是外部的变化,都是延续生命的需要。全面地否定疾病,是偏颇的!例如,有人因肺病而死亡,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肺脏为人体的生存竭尽了全力。疾病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疾病是身体解决自身问题的手段,通过战胜疾病才能改变自己适应外界的变化。

    人类所有疾病或健康状态都与自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除了意外(如外伤等)、极度营养缺乏等状态外,疾病发生过程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状态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即使是外源生物侵染导致的传染病,是否发病以及病情轻重,也要看个体的免疫能力情况。所以,当你生病时,你要认识到,疾病首先是本身的问题(除去意外事件如车祸等),既然是本身的问题,那么康复首先也是自己的责任。医生只是外因,有点像雷锋,是能帮助你的朋友。但即使朋友力量超强,终归是外因,所以不要指望医生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何况医生的本领有限。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都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都不一样。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一点也不为过。医生是人不是神,对疾病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动态分析的认识过程。而疾病的发生也有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更何况有些疾病的病因尚未揭晓,治疗方法尚无定论,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患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有些事实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接受:有的病目前尚无圆满的治疗方法,有的病一旦得了,就得终生服药,有的病治疗后可能遗留不可逆的残疾,有的病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恶化,有的病到现在还未被人类破解。

    病人、家人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很高,这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体现,也是生物求生的一种本能。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生存空间、生活条件千百倍地好于过去,而且会越来越好,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正因为如此,病人对医学的希望值与医学研究的滞后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失望而引起的医患纠纷也与日俱增。

    人很多情况下其实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疾病的无知!疾病其实是身体给你的提醒,告诉你对身体太透支了,需要慢下来休息一下,需要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需要放松心情,需要排出体内的垃圾和毒素,需要新鲜的氧气和良好的饮水。疾病是你的身体在和你体内的损伤和毒素做斗争的表现,它是在身体失去平衡的状态下,不得不让你的身体没有力气、让你难受、让你发烧、让你发炎、让你咳嗽、让你晕倒,这都是疾病对你的身体提出的警告。学会接受疾病,把疾病当做对你身体的友好提醒,而不是去害怕和敌对!听懂身体的语言,去做些对身体有益的事,去支持身体完成它的自愈和修复。不要去单纯治疗疾病,而要把一切伤害身体的不良习惯去掉,休养生息,在医生的帮助下,恢复健康。

    疾病就像警钟,不时提醒你关系自己的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善”待疾病吧!

#p#副标题#e#

(三)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天?

    要珍惜每一天,一个可以算是老掉牙的命题。不要辜负宝贵的生命时光是这个命题的本源。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天,原因很多,基本离不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在这里,没有说教,只给你提供一些数据,最后由自己体会。据统计,全球平均每秒钟死亡约1.8~2.1人。除去自然死亡之外,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死亡令人惊恐。意外事故死亡人数每年高达350万。全球每年发生2.5亿次事故。死亡事故发生频率为:每天约69万起(68.5万起/天);每小时约2.9万起(2.85万起/小时);每分钟约480起(476起/分钟);每天意外事故死亡人数约1万(9589人)。

    全球每天约有3000名劳工因工伤和职业病而死亡,每分钟超过2名。其中,因患职业病而死亡的人数占职业工伤事故死亡总数的25%,每年约为28万~30万。这比局部战争、暴力、瘟疫对人类的危害大得多。世界上有35%~45%的工人接触工业毒害,受职业危害;主要是铅、苯、汞、噪声、振动、辐射、微波、高热、低寒、粉尘、毒害、视屏、重体力、眼疾、高强度工作等环境影响,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职业性疾病,各种职业性疾病新病例平均每年1.13亿例。

    2000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为1007万人/年。专家们对2010年、2020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做了预测,分别为155万人、215万人。国外专家预计,至2020年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机动车辆将翻番,这些国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继续增加,世界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少于200万人/年。

    除去这些,还有更意外的死亡原因,暂且举几例。公元前458年,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只乌龟砸死;公元前207年,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人克里斯帕斯笑死;公元869年,阿拉伯世界伟大的生物学者阿尔•贾希兹在自己的藏书室被倒下来的书架砸死;1601年:丹麦天文学家泰戈•布拉赫因为在一次宴会上尿憋得太久而死于其后的并发症;1927年: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在坐汽车时,其标志性的长围巾卷进了车轮里,她不幸被围巾勒死;1976年:英国乐队Yard-birds的歌手凯斯•拉尔夫在练习他的电吉他时,因电吉他没有接好地线而被电死。

    仔细推算一下,在你的一次呼吸之间,约有6人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约有1.5人的心脏永久地停止了跳动。当你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遥望鲜红的太阳,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你可知道,在一夜间(按10小时算),大约有72000人已经再也不能醒来,不会再推开窗户,再也看不见太阳,再也不能呼吸。由此可见,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这时称你为幸存者是毫不过分的,虽然,和你一样的幸存者数目众多。

    是的,你如果是幸存者,那就表明今天你是幸运的,幸存的你善待你的幸运吧,那就请珍惜每一天吧!

#p#副标题#e#

(四)最好的药物

    20床患者今日出院了,终于出院了,大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说来也没什么,这位患者病情不重,住院只是需要做一个小手术。也许是性格使然,这位患者特别挑剔,容不得半点失误,住院期间已经和医护人员争吵过好几次了,所以大家都对他心存顾忌。作为他的主治医师,我更是深有体会。今天他伤口已经拆线,可以出院了。按照医院规定,出院时还需要与患者做一次沟通,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且需要患者亲自签字,主任把这项平常简单的工作交代给了我,也许是我还没与这位患者发生过“冲突”,比较“合得来”。

    注意事项已经打印完毕,我审视再三,生怕有什么错误被抓了把柄。确认没有问题后,我把患者请进了办公室。患者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后,拿过笔,什么也没说就签上了名字,这真是大出意料之外。

    我正琢磨着,这位患者开口说话了:“L医生,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你回答我。”

    我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连忙说:“您请说,我尽力使您满意。”

    “也没什么,就是你们医生护士的态度怎么有时好有时坏呢?就是同一个人也不例外。”患者问道。

    天哪!这应该怎么回答?

    我突然看到了患者手中拿的药瓶,那是出院后患者需要继续口服的药物,心里有了主意。

    “你看,这是您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的药物,帮助你顺利恢复健康。其实,医生像每一种药物一样,也有副作用。医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心而论,不让医生出一点错,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为了健康,您可以吃下任何苦涩的药物,也可以忍耐它的副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那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下只是常人的医生呢?包容不是退让,不是受气,更不是窝囊,而是为了让医生更好地为您的健康服务,这一点,作为医生心里也会是明白的。在这里,我代表我们科室全体谢谢您的配合。”我一口气说完后,紧张地盯着患者的脸,生怕他闹情绪。

    患者沉思了一会,点了点头,说道:“有道理,只不过,如果医生也是药物的话,那应该是最好的药物。”说完后,握了握我的手,走出了办公室。

    说得真好,医生要做最好的“药物”,在工作中,要尽量降低自己的“副作用”!虽然“是药三分毒”,作为医生,应当尽力把自己的副作用降到二分、一分,甚至更少。

#p#副标题#e#

(五)医生的使命

    从古至今,无论医学有多么惊人的突破,死亡依然是不可战胜的。从神农尝百草,到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医生一直被视为生命和健康的卫士,与疾痛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但死亡却始终如影随形。

    时至今日,面对疾痛,医生的使命就是尽量延长患者寿命和减少痛苦,所以医生们竭尽全力地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来避免患者的死亡。现代观念认为,医生治疗分两个阶段,一是治病,二是治人。但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与死亡搏斗的战场上,一边是运用各种现代医学武器的医生,一边是临终患者经历的痛苦、毫无尊严的死亡过程。疾病不仅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现代治疗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如何让已无存活希望的人更好地面对死亡,以及如何引导患者并和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让人畏惧的过程,用医学、人文关怀等手段让患者平静、有尊严地离世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而这也恰恰是医疗工作者更高的使命。如何让患者走好比使患者活得更久有时更有意义。

    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样的,除了能够用药物帮助晚期患者减轻痛苦外,如何引导家属和患者一起面对死亡是现代临终关怀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而言,对于肾衰竭的患者,透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某些时候也会丧失作用。在新西兰,医生会早早告诉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的指征和无效的表现,以便让患者选择继续治疗还是放弃。一位患有肾脏和心脏疾病的78岁老妇人在医生向她交代了透析的局限性后,选择在家透析,以便和家人一起度过她的“美妙时光”。刚开始治疗时,效果非常好,她还特意化了妆到医院感谢医生,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几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并发症,当医生告诉她这个沉重的事实时,老人非常坦然甚至愉悦,她认为多活的几个月是上帝赐给她的礼物。在这段时间里,她和家人一起回忆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参加了孙女的婚礼。最终她放弃治疗,并在家人的关爱中平静地离开了世界——当医生面对这样的患者,没有了无力感和挫折感,医生和患者都会有愉悦感。

    一位加拿大医生曾通过采访一百多名长期透析、AIDS或康复医院的患者,了解到患者所期望的临终状态为:没有疼痛、避免不必要的生命支持设备、能在自己清醒的时候选择死亡的方式、不希望自己的死给所爱的人带来负担和痛苦、希望在家中在家人和朋友身边平静地去世。

    可见,专业医药的胜利未必是临终者的幸福。医生的使命在治疗的不同时期是相应变化的,基本使命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更高使命应该是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

#p#副标题#e#

(六)你的疾病谁做主?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这句话告诉人们,从生命的降生直到死亡,疾病都会与你如影随形。

    凡是人,没有不厌恶和痛恨疾病的。但这只是一厢情愿。不知什么时候,疾病就缠上了你。如果你有这种观念,那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疾病。

    疾病像一面镜子。疾病可以提醒你,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健康,别的都无从谈起或大打折扣。其实,疾病就像一粒种子,当它获得适宜条件的时候,才会生根、发芽、长大。当你发现你的生活方式(往往由疾痛告知你)适宜疾病生长的时候,一定要坚决改掉,这样,疾病便不会引起更大的伤害。即使健康出现了问题,一般也会顺利地康复。反之,当你由初期微小的疾痛很快恢复而未引起警惕并因此继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时,疾病便会偷偷地发展,直至发生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甚至最后对你造成致命的危害!这又能怨得了谁呢?抱怨自己倒霉吗?这有些愚蠢。除了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比如车祸和外伤),疾病从来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

    疾痛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通过它你会对人生了解的更透彻,甚至会改变你的人生之路。面对疾痛,你会知道亲情是无价的;在与疾痛的斗争中,你会体会到健康的成本是不可计量的,在此期间你会失去金钱、自由、快乐,甚至失去亲人;当你战胜了疾痛,你会体会到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但遗憾的是,往往这些宝贵的经验随着疾痛的结束不久便会慢慢变淡,直至消失。于是下一次病痛便会不远了。

    疾病和健康就像人生中必须种植的两株幼苗,你想得到什么,就看你给它们什么土壤了。

    面对疾痛,你会想到什么?

(作者:刘付星 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