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血管形成与肿瘤发生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成熟,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endogenous angiogenesis inhibitors,EAIs)的机理仍然未得到充分的阐明。来自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多个机构所组成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升高血管生长因子以外,肿瘤的微环境还可以受到负性调节因子减少所影响。
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鼠模型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和肿瘤抑素(Tumstatin)等EAIs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TSP1的抗血管生成依赖于内皮细胞表达CD36,肿瘤生长可下降CD36的表达。CD36是B类清道夫受体的一员,既参与脂质的代谢,也在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黏附中发挥作用,目前发现其与肿瘤发生过程相关。而敲除上述因子的基因则加速了胰岛肿瘤的生成。揭示这三种血管抑制因子对肿瘤特定阶段的血管生成、肿瘤的进展及生存产生影响,这与其相关的内皮细胞表达受体有关。在以前的研究中TSP1和p53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肿瘤复发和转移呈负相关。突变型p53基因与蛋白激酶C共同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53基因突变的细胞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而野生型p53基因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并可与TGF-β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此外它亦可通过调控抗血管生成因子如TSP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缺乏p53抑癌基因的小鼠体内,肿瘤抑素和TSP1的缺失导致血管生成淋巴瘤的发病率增加,而降低整体生存率。EAIs作为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一部分,通过影响微环境对肿瘤发生起到保障。
肿瘤血管生成受多种因素调节,随着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完成临床试验,各种抑制剂的适用范围将会明确。为使抑制血管生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抑瘤策略,内源性抑制因子机理的阐明为开发强效、广谱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提供了参考。(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9939-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