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皮肤既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又是容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环境之一。既往研究提示,皮肤微生物的组成与功能具有强烈的位点特异性,理解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变化有助于研究对应的皮肤病,如肢体屈侧的湿疹和肘膝伸侧的银屑病等,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为何好发疾病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机体的免疫力和卫生等内在因素能否影响皮肤微生物?
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Julia
Oh等人对12名健康志愿者的皮肤标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发现个体之间的低丰度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都存在差异,这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加重皮肤病,或者促进条件致病性微生物转变成病原体。进一步分析显示,优势菌株或毒株具有个体特异性,其他次要微生物组成则随皮肤生理的变化而变化。把这些有差异的菌株或毒株鉴别出来很重要,因为它们有的对皮肤有益,有的则可能致病。
为探索健康人皮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研究者扩大了宏基因组研究规模,在5周~10周(短期)或10个月~30个月(长期)的时间内对12名志愿者进行重复皮肤取材。尽管这些人的皮肤一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但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稳定,与取材间隔时间无关,也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皮肤部位、个体差异和微生物种系发生都可以决定微生物稳定性,其中脚部的微生物变化最大,不同个体的微生物稳定性也不同,真核病毒的稳定性最差,几乎不会固定于某个部位。而且,皮肤微生物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个体保持,而不是外界环境,或者与其他个体的接触。
参考文献:Cell 2016;165:85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