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工人们正冒着酷暑加班加点
炎热的盛夏,稍微活动一下,就是一身汗,每个人都想钻进空调房里远离这烦人的闷热与潮湿。
医院门前的那条路正在整修,宽大的施工标志牌“禁止通行”横亘在路的两头,行人们躲躲闪闪地穿行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其实,这条路修得还是蛮快。修路工人们正冒着酷暑加班加点,早开工晚收场,这不,现在还有一班民工没有午休,正在忙碌着……
我骑车迂回着从一个躺在草苫上的民工身旁绕过,已修好的水泥路上盖着一层黄黄的稻草苫子,一个农民工在这又热又脏的路面上竟沉沉地睡着了,约莫四十多岁,熟睡中还紧皱眉头,黑瘦而疲惫,一双沾满泥浆和沙灰的大手,一个手指上缠着红色的塑料薄膜,包裹着里面看不清颜色的敷料和不知伤成什么样的伤口。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那次难忘的高层救护。
四人组成的急救小组迅速出车
七月的一天,早晨八点接班后雨还在“哗哗”地下,我们几个医护人员在“120”急救站里值班,看着窗外的雨下一阵,停一阵,守候着桌上的“120”电话,等待着它随时响起。
九点十二分,“叮铃铃……”一阵急促的急救电话骤然响起,大家的精神随之一震!接电话的护士麻利地用笔在出车单上写着,嘴里重复着“120”指令:“国际花园,电击伤,联系电话……”。
随后,四人组成的急救小组迅速出车,驶入雨雾蒙蒙的事发现场……
院前急救困难重重
一座尚未封顶的小高层楼盘耸立在大家面前,通过车载电话联系,我们得知伤员是在顶层施工时造成的电击伤,伤者就地停留在28层的楼顶,现场的工友报的“120”,此刻伤员的工友正焦急地等待我们的到来。
看着眼前高楼主体上密布的脚手架、防护网,怎么办?
掂起担架、急救箱,上!
幸好接应的施工人员匆匆赶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四人进入楼内,上了电梯,来到14层,可电梯突然停了,原来施工方得知有人被电击伤,把电停了!
走出电梯,踏上旁边的楼梯,这是怎样的“楼梯”啊!没有防护栏,一节一节曲折悬空在高不见天的楼体内,裸露着水泥板的筋骨,上面尽是沙子和石子,一步一滑,一旁堆着水泥、木板之类的建材,还有木板上尖朝外的钉子!大家小心翼翼地向上挪移,不一会儿就个个气喘如牛,心跳加速。我们的男医生小曹恰逢今天腹泻,此时那不争气的胃肠道又开始了痉挛!
这简直比登山还难,空手上楼,几近虚脱,何况我们还要抬着几十斤重的急救物品!随行的民工师傅见我们扛不住了,及时伸出援手,帮我们拿了一部分急救物品。我们空手上楼兀自气喘吁吁,虚汗连连。
终于到达伤员所处的位置,初步检查伤员神志尚清醒,面色苍白、精神差,生命体征尚平稳,心率110次/分,下雨天楼未封顶,还敢带电作业,简单地处理一下电击的出口和入口,我们需要将伤者尽快转运到医院里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闻讯赶来的几个工友,纷纷接过我们手中的担架和急救箱,大家互相协助着一路顺着悬崖般的“楼梯”小心下行。
一步一个台阶啊,此时脚下的路是多么漫长无际!杂乱不堪、危机四伏的狭窄过道里,一场生命的救助在艰难进行!我们尽量紧贴着墙壁磕磕绊绊地向下、向下……小林护士在旁边还要观察着伤者的神志、面色和一般情况,踩到了碎石子!脚底下突然一滑,手下意识地抓着了一块木板,尖利的板子顺势剌破了她的手指,顾不上处理,她咬牙坚持着!
一步一挪一抖地到了28层楼底!
终于把伤者抬上了救护车,大家都不由长出了一口气,脸上流淌着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心里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头。
随行的农民工兄弟一路护送着自己的工友,协助着我们把伤者从救护车——抢救室——病区,一直安顿到继续治疗的病床上,多亏了这些淳朴的民工师傅,要不然,我们这一次该有多么的狼狈和不堪。
呆坐了半天,大家的心还在那里“腾腾”地跳,腿肚子还在“突突”地抖,小曹医生忘记了自己的腹内不适,逗笑说,他这会子呀,要是拉个心电图,一准像刚才那个伤者一样,也是个“房颤”!
急救队员的素质要求
记得急诊专家王今达教授对急救队员提出的素质要求:狮子般的体力,骆驼样的精神,黄牛般的任劳任怨,在这次艰难的救助中,这些都得到了最真实最集中的体验。而更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民工们面对自己的工友受伤时所表现出的团结、协助和无私,他们比我们更具备这些可贵的品质,这些是我们在城市居民楼里接诊时不多见的情境。
“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行走在闹市街头,这些朴实无华的歌声,不知何时在我的耳边反复回荡。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