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社会
2010年3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学里程碑

改善环境——下一个重要的医学进步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医学模式   

    1974年加拿大卫生福利部长Lalonde以非传统医学的观点,将国民致病及死亡的因素归纳为:①行为因素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②生物性因素;③环境的危害;④现有医疗体系不健全。指出国民健康并不仅仅是由医疗服务单方面所决定的,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习惯因素、医疗卫生系统因素。这是一个与生物医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更加系统完善地认识人类健康规律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大健康模式,指出要实现人类健康,光预防和控制生物学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要同时改变环境和个人行为。新医学模式主张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环境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Lalonde报告的最大贡献为提出影响健康的广泛环境因素,使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

    1979年,美国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指出,造成美国疾病和死亡的四个主要因素为:遗传(20%)、环境(20%)、健康服务系统(10%)和生活方式(50%)。这份报告主要阐述改善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是防止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有效方法。美国早期的健康促进计划强调改善个人健康行为,加强了民众卫生教育。但是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鲜少被提及。

环境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流行病学家已经发现自然环境中主要的致病因子如: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致癌物质;社会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则包括烟酒的使用、不均衡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有害生活方式。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有深远影响。

    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因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以及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中毒)等重大公害,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中国人群环境导致疾病的风险也日益增加,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早期往往会造成传染性疾病流行,引发城市的各类公共卫生危机。其发生的原因在于:城市化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性流动,造成城市人均空间狭小,公共卫生条件落后,以致疾病多发并难以医治;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贫困导致了住房拥挤、卫生状况不良、个人健康的恶化。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与价格的昂贵,使绝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卫生保健和保险;缺乏组织化的卫生防御和救治体系,也加大了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各种古老传染病的再度肆扰和各种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都埋下了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公共卫生问题暴发的潜在危机。

    城市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健康问题交叉最明显的地方,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更多更强烈的极端热/冷事件,导致城市易感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扩张增加了城市人口暴露于病毒传染病的可能性;城市人口增长扩大了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安全饮用水短缺,增加了人类暴露于疾病的风险;人口流动意味着易感人群暴露于人口的大“混合”,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新发传染病的控制难度增加;人口密集和拥挤,为肺结核、流感和登革热等疾病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

    另外,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也面临改变,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方式改变、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等非特异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高,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改善环境是医学进步

    面临严峻的形势,环境医学应运而生,环境医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检测、环境卫生标准等。主要任务是对群体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分析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同环境污染物的关系,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找出某些疾病的环境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环境医学的研究重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对环境毒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所引起的亚临床变化和检出高危险人群,为健康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等方面。

    国外很多政府领导均认识到环境政策就是经济政策,保护环境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历史上英国第一次通过改善环境而提高健康的生动案例发生在近200年前,当时伦敦的街道充满了脏水,泰晤士河散发着臭味,感染性疾病折磨着人们。1858年,人们成立了整治脏水的基金,通过治理污水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提高了伦敦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政策比那个世纪的任何健康政策都有效。在《英国医学杂志》组织的投票中,环境卫生当选为过去166年最大的医学进步。

    国内对环境对健康的重要影响也逐步深入,当甲型H1N1流感兵临城下之际,卫生决策者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充分理解科学有效甲流防控策略的关键是控制环境和改变个体行为,毅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控策略,成功地推迟了甲流在我国的流行,减少了甲流对国民健康的危害。

未来

    目前,全球的城市人口已超过30亿,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到2030年,每10人中将有6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化进程使环境变得异常脆弱,也为卫生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涉及水、环境、暴力与伤害、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鉴于城市化对全球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世卫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2010年4月7日)的主题确定为“城市化与健康”。

    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努力做到:加强对工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重点关注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设统一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带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环境有害物质的合理负荷、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率等。同时,开展针对性的调查,及早发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因子,尽早干预,保护高危险人群。

    我们的社会也应该行动起来,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机动车出行,减少汽油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健康。

(作者:张莉)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