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7年02月号
医学进展

定量分子诊断法重定义腹泻负担、致病菌谱

作者:白蕊

在全球范围内,腹泻仍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导致50万儿童死亡。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首先依赖于确定各种病原体导致的腹泻各自的负担处于什么水平。我们对腹泻病因的认知通常来源于各种研究,这些研究检测病原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检测方法——从显微镜到抗原检测到PCR。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敏感性,这显著影响了我们对疾病负担认识的准确性。

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能够检测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在内的病原体,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而且可定量。来自美国、肯尼亚、孟加拉共和国、巴基斯坦等地的多国研究人员用这种定量分子诊断技术对全球肠道多中心研究(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GEMS)中的样本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刷新了GEMS对腹泻负担和病因的结论。

GEMS是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的是亚洲和非洲5岁以下儿童的中重度腹泻。GEMS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培养、酶免疫分析(EIA)、逆转录PCR,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Eric R Houpt教授领导的多国科学家团队用qPCR对GEMS中的病例及无症状对照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重新分析,检测了32种肠道病原体。

这项新研究分析了5304对样品。在qPCR检测下,大多数病原体的发现率都比原来GEMS研究中要高,尤其是40/41型腺病毒(约是原来的5倍)、志贺菌或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约是原来的2倍)、空肠弯曲菌或结肠弯曲菌(约是原来的2倍)、热稳定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heat-stable enterotoxin-producing E coli,ST-ETEC)(约是原来的1.5倍)。

研究还发现,绝大多数(77.8%)的感染性腹泻由以下6种病原体导致,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志贺菌、轮状病毒、40/41型腺病毒、ST-ETEC、隐孢子虫、弯曲菌,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相比于目前策略将带来更大的公共卫生利益。

此外,这项新的分析显示病原体导致的腹泻负担在人群中为89.3%,而在原来的GEMS分析中为51.5%。在5304例腹泻病例中,2254例(42.5%)检测到了一种腹泻相关病原体,2063例(38.9%)则有2种以上,在多重病原菌感染的患儿中,志贺菌和轮状病毒是与腹泻相关性最强的病原。腹泻相关病原体往往多重感染的这种情况对疫苗效果、治疗反应以及临床对腹泻病原体的诊断都有影响。

用定量分子诊断方法开展的这项再分析重定义了腹泻在人群中的负担以及致病菌谱,6种主要病原体提示了针对性治疗的方向。(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 Lancet 2016;388:1291-1301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