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端论坛
2017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从医学革命展望未来医学与未来医生

作者:生命新知

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洗礼,不断进步。19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步入倡导科学的阶段,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定律相继提出,人类对生命进化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诞生了分子生物学,为今天揭示生命与疾病的规律开辟了道路。这些划时代的发现一步步探索生命的奥秘,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这样的医学革命未来仍将上演,新的医学理念、新的技术进步都将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生命科学的飞船向人类更健康、更长寿的目标飞去。与此同时,医学的革命及人类的长寿又会对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世界和平产生深刻影响。我们渴望未来,也必须敬畏未来,规划未来。

医生作为医学革命的推动者及实践者,在未来医学的地位及角色定会发生巨大改变。如何再定义医生的角色、如何适应未来医学的改变,是今天的医生必须面对及思考的话题。

让我们一起回顾医学革命、重温医学进展、展望未来医学,思考医者的全新定位!

 一、医学革命 

37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单细胞生命,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多细胞生命诞生,生命从海洋爬向陆地,适应新的环境,不断繁衍。700万年前,人类同兄弟猩猩分道扬镳,直立行走、钻木取火、耕种畜牧、出现了语言文字,造就了我们的智慧大脑、社会分工、情感信仰、创造发明。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用智慧和劳动改变着世界和自己。从黑暗中孕育,跨过生命的狭沟,走向黑暗的死亡,生命是如此的规律及短暂,健康、长寿、延缓衰老、控制疾病,成为人类追求拓宽生命狭沟的执着,医学应运而生。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医学不断自我否定、修正及升华,诞生了医学革命,以及医学分科。生命奥秘的不断揭示,一次次刷新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提高着掌控疾病及健康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厚重书简,回顾您所在领域诞生的医学革命,重温沧海桑田,让这些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革命,是一种颠覆性的重建。在人类历史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万2千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大约500年前,“科学革命”开创了新的格局。

而直到150年前,才发生了“医学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能力、掌控能力和医疗业态。

1、什么是医学革命?

在参会现场三百余位医学专家看来,63%认为“DNA双链结构的发现+PCR技术发明及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完成”堪称医学革命,24%认为是“青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明与抗生素的应用”,7%选了“X线的发现+X光机与CT的发明”,还有6%选了“逆转录酶的发现+艾滋病毒的发现+治愈艾滋病的实践”。

确实,X线的发现,X光机的发明,后来CT又创新地把计算机技术融合进了其中,这一切,是发现、发明、创新的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可以堪称“革命”的整体。

2、你的领域有医学革命吗?

那么,具体到某一医学领域里,发生过哪些革命呢?

参会医学专家中,58%认为自己领域有医学革命,其他则认为并没有。

Ph染色体: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两个年轻的医生诺维尔(Nowell)和亨格福德(Hungerford),经过仔细观察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发现22号染色体长臂与9号染色体有交臂的现象(translocation),易位后形成新的染色体,之后启动了致癌基因的信号传导。这个新的染色体,被命名为Ph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之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合作,找到了靶向治疗,攻克了这一疾病,开启了疾病分子分类及信号传导通路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专家们的讨论提示我们,在大医学领域里,有过很多革命性突破,但是具体到某个专科领域的时候,往往还在等待着革命的到来。

3、发现+发明+创新=革命

科学研究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和科学创新,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发现是揭示自然规律、发明是改变自然规律、创新是扩大发明的应用范围。参会的大部分的医生(57%)认为在自己领域所发生的科学研究涵盖了所有这三种类型。

4、科技革命离不开理念革命

绝大多数参会医生(85%)认为自己经历过理念革命,其中一半的医生(40%)认为理念革命彻底改变了自己日常诊疗的思维及行动。

5、开拓、推动、追随、怀疑,你是哪类人?

对于“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这个问题,现场投票中大部分医生认为自己是推动者(49%)和追随者(35%);选择“开拓者”的占11%。

侯健教授和张奉春教授都选择了推动者。但也表示,在工作过程中,对很多东西会提出怀疑。

在怀疑这点上,有个著名的成功案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教授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总有人问他:“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他每次都这样回答:“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我的妈妈不是问我‘你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总是问我‘你问了老师什么好问题?’所以,我一直都在问问题,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认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要素就是多问问题,问问题就是好奇和怀疑,在好奇及怀疑的带领下,不断尝试,寻找最佳答案。

6、新的医学革命还远吗?

参会医生中,一半(50%)觉得自己领域里新的医学革命即将到来,还有26%认为已经到来。

7、肖飞小结

过去,不管是法律、社会,还是伦理、艺术、天文,这些革命都超前于医学的革命,医学的革命一直被其他的学科和领域所推动。比如: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后,带动了放疗的实现,而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抗生素、基因,都不是由医生最早发现的。可以看出,是其他领域的科学革命在推动着医学的革命。

而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阐明了人类的基因,目前又出现了人类基因的重新改写,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改变新生儿、设计生命,比如祛除坏的基因、加入好的基因,让人变得更聪明、选择自己的头发颜色或者身高。此外,现在医学领域的其他变革,比如人造生命、克隆人、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死亡、安乐死,所有这一切都已经超越了现有或过去的法律和伦理,这意味着,医学的进步可能会撼动家庭、社会,引领其他领域的变革。

有史以来第一次,医学的革命和生命科学的革命,开始引领社会革命和其他革命的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启示。

人类简史:其他学科引领医学发展

137亿年前,宇宙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了巨大的能量,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了一起,宇宙形成了基本特征,这是物理现象。这以后大约过了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形成了原子核以及必要的物质基础,它们开始反应,这是化学现象。

38亿年前,在地球上,这些化学物质在温度、空间和氧气的作用以及一定的压力下,形成了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DNA、RNA,生命诞生,这是生物学现象。

到2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智人,目前全世界存活着的人类都是一对非洲夫妻生出来的智人的后代,基因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万年前,智人在非洲繁衍,他们的大脑,从最初与猩猩一样的300克,一直增加到1300克,逐渐形成了社会、语言,掌握了用火、会制造工具。这些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非常快的奔跑速度,但是有很好的智力和交流能力,他们组成社群,一起去捕猎。

到了7万年前,人类终于出现了文化,产生了认知革命,并走出了非洲,进入了中东。

4万年前,人类进入了东亚。

5万年前到了欧洲。

这一群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故事就是人类历史。

三大动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分别是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1万2千年前的农业革命,以及五百年前的科学革命。

人类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中华民族为例,5千年前,我们就有了文化,但是最初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口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化得以传承。到了现在,人们还在述说着2千年前的故事。《离骚》、《诗经》,这些著作超越了时空的阻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但是,纵观历史,科学留下了什么?寥寥无几。

五百年前,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才得以形成。哥白尼发现了太阳中心论,达芬奇、牛顿、伦琴、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大师相继出现,这些科学推动着其他领域的进步。医学科学也被其他领域的进步裹挟着向前,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发明推动着医学的发展。

颠覆理念,步入新时代

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生命科学革命引领其他所有领域变革的新时代。

19世纪初,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建立了物权、人权,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民法法典理论全部成型,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今天,情况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生命科学的进步正在带动着伦理和法律的发展。

众所周知,找工作时需要体检,而在过去很多年,一旦被查出乙肝抗原阳性很可能会被拒绝聘用,这促使我国重新立法,消除乙肝就业歧视。再比如,在肾病领域专家的推动下,主管部门举行了相关的听证会,促使我国对透析病人全面展开了国家支付,这也是医学引领国家立法的一个例子。

此外,脑死亡、基因测序、安乐死、基因编辑、克隆、人造生命……这些医学理念和技术的进步,都推动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进展、引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医学革命将引领其他学科的革命,带动着它们向前进步。

 二、未来医学 

无数前辈英豪呕心沥血写就了人类的历史,但那已是过去的辉煌,在未来这张白纸上执笔挥毫的,只能是现在的你我。

可以想见,未来,生命科学仍将继续迎来理念的更迭、技术的革新,这些都将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疾病、衰老、健康、长寿,也许,今天令我们束手无策的疾患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得心应手,人类寿命也将大大延长,这并非遥不可及。公元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到了古罗马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了22岁。18世纪中叶,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了40岁。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一数字达到了80岁。随着科技与医学进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未来仍将延续。

然而,医学进步带来的人类寿命延长,会给整个地球生态圈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自然资源的耗竭、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存空间的短缺、新型疾病的爆发,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瘟疫、灾难,威胁世界和平。

未来这幅蓝图在未着点墨之前,令人思虑重重。让我们一同启动智慧,从过去的历史轨迹,勾画未来医学的蓝图,站在当下,展望和备战未来!

论坛第二阶段的互动,从未来医学的话题展开。

1、现代医学需解决的问题

当被问及“现代医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现场近半数的院士和专家选择了“祛除风险因素,预防疾病”。

2、足以影响未来医学的新技术

人工智能、组织再生、基因修饰、智慧医疗,这些新技术中哪一项会给今后医学实践造成显著影响呢?与会专家39%认为是“基因修饰”;33%认为是“智慧医疗”;18%认为是“组织再生”;10%认为是“人工智能”。

3、未来医学将是怎样?

在医生的期待中,未来医学是怎样的?48%的与会院士、专家期望“实现精准医学”,32%则是“制造及掌控生命”,还有小部分选择了“实现长寿”“实现美丽”。

这是一个激进的想法,但科学家们已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人为制造出了这样的细菌:通过计算机设计出400多个基因,把这些生命信息装到细菌里。生命的定义是存活、繁殖,并且根据环境而进化,这些条件这种细菌都满足了,它就是一种人造生命。科学家已经通过改造微生物,处理海上的石油泄漏,它无法靠光合作用和葡萄糖维持生命,只能吃石油,石油被吃完后就会死掉。

过去,生命科学的革命,是被工业革命和其他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推动的,但是今天,其他领域已经跟着生命科学的脚步前行。就以克隆技术、基因修饰为例,所有的立法、伦理、乃至整个社会,都滞后于它们的发展。正因为此,有史以来第一次,生命科学引领了全社会的变革。

4、中国智慧引领世界医学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些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些中国智慧也引领着世界医学。其中,47%的参会医学专家认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医学是最具引领作用的。

5、未来值得敬畏

我们对未来饱含种种期待,但也不失敬畏。现场医学专家有过半数担心基因修饰技术的滥用会给人类未来蒙上阴影。

尽管人类不断刷新着新的科技高度,但显然科学家们也明白既不能停止创造又要有所控制——他们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科技往往会“留一手”,事先想好反制的措施。以人造生命为例,按现在的规定,如果人造的生命达到了可以自己繁殖扩张的“奇点”的时候,必须装入一个自杀开关,让人类可以启动这个开关使它灭亡。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人造生命,人类都留了一手,让它们不要失控。

6、有些伪科学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伪科学在任何领域都是杀伤力极大的“泥石流”,医学界的伪科学甚至关乎到人的生死命运,然而却并不罕见,现场93%的与会专家都听过或见过伪科学理论。

著名的诺贝尔奖也曾授予伪科学!

现在我们都知道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然而,以前有人认为是寄生虫干的,这个人就是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他用显微镜观察胃癌病人的胃,发现了寄生虫,由此认为是寄生虫的局部刺激导致了癌症,把巧合现象当作了真理,提出胃刺激导致胃癌的理论。并且,因此获得了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葡萄牙神经外科医生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曾担任过葡萄牙外交部长。他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把大脑半球切下一块,可以治疗癫痫和精神疾病,由此他创立了大脑断离手术:从眼睛插入手术器具、破坏大脑,治疗精神疾病,并获得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种残酷的手术方式已经在全世界开展了几万例,然而,最后却被证明是伪科学。

奥地利医学家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发现,从疟疾病人身上获取血清,将之输入焦虑以及大脑损伤的病人体内,让他们发烧,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特别是麻痹型痴呆,这就是疟热疗法,他因此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都提醒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没有办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也许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在未来会被推翻,但无论如何,勇敢前行,谬误也将成就一段佳话。

7、肖飞小结:

生命科学巨变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HGP启动于1990年,聚七国之力,耗资30亿美元。2003年,经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人类DNA测序完成。到今天,13年过去了,DNA测序技术不断改进,价格越来越亲民,但面对天文数字般的测序结果,我们的解读能力仍显稚嫩。对绝大多数疾病而言,基因测序几乎没有发挥有价值的作用。但是,突破已经来临,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重写(rewrite)我们的基因。

CRISPR技术:CRISPR是细菌进化产生的特殊“免疫适应工具”。这些间隔重复片段中藏着与曾经侵害过细菌祖先的病毒相同的DNA序列,当病毒再次进入细菌,CRISPR基因启动,转录成CRISPR-RNA及先导RNA(tracrRNA),并联合核酸酶Cas9,成为“基因剪刀”,在先导RNA的引导下,找到目标DNA片段,将其切除。现在,任何一个实验室都可以用CRISPR技术精准地进行靶向修饰,剪掉靶基因,并修复。这种技术已经带来一场革命。CRISPR的发现及应用可以实现精准改写DNA,利用它,人类或许可以祛除风险基因、植入长寿基因,甚至设计完美胎儿,但也由此引发了伦理及法律问题。现在,已经有人用基因剪刀来治疗艾滋病——把CCR5基因剪掉,让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病毒免疫。第一个基因治疗的药物已经在欧洲批准,100万欧元一个疗程。现在,可以说把这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治愈。

基因治疗:首个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2012年获欧洲医药管理局(EMA)批准在欧洲地区上市,用于治疗脂蛋白脂酶缺乏遗传病,每次治疗费用近100万欧元。Glybera依靠一种腺病毒给肌肉细胞提供脂蛋白酶功能性基因复制片段,从而使肌细胞能产生脂蛋白酶来纠正脂蛋白酶缺乏,达到治疗目的。

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白内障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手术变成了一场精准的“演出”;意念已经不再是虚无缥缈、无处着力的思想一瞬,现代科技已经赋予它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它可以控制机器手,当你的意念告诉机器手“我要喝可乐”,一瓶可乐就会被递过来;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而全身瘫痪的霍金,即便1只眼睛已经不能动了,但他仍然可以用意念来控制计算机。

未来试验:以后,可能无需再做临床试验,因为各种器官都可以做体外功能的检测。

组织再生:假如一个人得了严重的肾病,现在已经可以给他特制适合自己的零件——从膀胱、输尿管,到肾脏,这些人体零件都可以用干细胞合成出来。肝脏等其他器官也是一样。

3D打印:在主要的医学中心,3D打印机已经很常见了,它们通常被用来打印患者的骨骼模型,从而为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病例提供帮助。目前,科学家们也正尝试用3D技术再造活组织或器官,他们希望这些活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于研究,并最终用于患者组织或器官的再生。

人造生命: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用计算机设计DNA,由此制造出可繁殖、可延续生命、可进化的生命。第一个被造出的生命是一种细菌,在科学家们的设计下,这种细菌缺少利用葡萄糖的基因,只能通过“吃”石油产生能量,它们的使命就是清除泄露的石油。当使命完成,它们的生命也随之结束。为了避免人造生命超出人类的掌控,或者对环境及人类造成危害,科学家们在造出它们的同时,也必须给它们装上自杀开关(killing switches)。

人工智能:AlphaGo记得住超大量的棋谱,同时还有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的功能,可以从对手那学习下棋。即便拥有丰富对弈经验,人类围棋冠军还是成了它的手下败将。超级计算机Dr. Watson收集了所有学科的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并不断学习、逻辑分析,辅助临床诊疗。它与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的肿瘤医生竞赛,结果,Dr. Watson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治疗合理性均高于肿瘤医生30%。

未来,生命科学或促成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的核心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纵观近代史,不同的国家、几代人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先踏入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然而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几经反复、付出了巨大代价。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种渠道。不是通过政治革命,而是通过生命科学的技术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能够把石油逆生长成食物。石油是动物的尸体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化学物质。现在,科学家们合成了一种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吃石油、吃甲烷,把它们变成动物的食物。以后,也许我们只需从大自然中获得碳、磷、氧这些基本元素,就可以合成任何人类需要的物质,再用3D打印机打印成想要的东西,比如食物,而且这种食物可以通过芯片人为地赋予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么生命科学就解决了无限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一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为马克思理想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三、未来医学与未来医生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检测手段、组织再生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必将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面对这样的变革,医生的角色和作用会发生何种变化?医生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又如何协调?

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精准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治疗决策;机器人可以精准地实施手术治疗;互联网、物联网上可以获得最先进的药物;家庭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精确地开展健康监督和健康管理。

医学的模式正在颠覆,医生这一古老的行业会受到何种冲击?如何迎接未来医学的洗礼、应对这一挑战、升华自身?未来,医生是否应回归本质: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

如何重新定义医学?如何平衡医学的科学、人文、社会、哲学、艺术的多重属性?

让我们展开思想的翅膀,共同探讨未来医生角色的定位,放眼前方,勇往直前!

人工智能AlfaGo在与世界围棋高手的对决中“棋”开得胜;IBM研发的超级计算机Dr. Watson对肿瘤的诊断水平已经超越梅奥诊所最顶级的专家团队;家用的实时检测仪能对患者及时进行检查,堪比小型“检验科”……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医生这一古老的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医生的角色:今天vs以前

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医生的角色是否发生了变化呢?74%的参会医生认为已经与之前有了明显不同,甚至可以说变化巨大。

的确,今天的社会对医生的看法出现了扭曲。过去,面对病人医生只要放手去治就行了,而现在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2、对医生而言,科技是助力,但并非全部

65%的院士和医学专家表示,在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他们对科技手段的依赖占比高达50%~75%。

3、知识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困惑?

虽然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现代信息技术也日渐强大,但绝大多数与会专家(66%)却认为我们对生命和疾病的理解“似越来越明,但越来越困惑”。

4、病人——医生的伙伴

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医生和病人是怎样的关系呢?75%的专家和院士选择“我列举方案,病人选择”,23%选择“我制定方案,病人服从”。

5、未来,医生地位会怎样?

66%的与会院士、专家认为:未来,科学技术会改变医生角色。

6、医生希望子女从医吗?

父母是医生,他们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呢?现场三百余位院士、专家的投票结果令人惊讶:63%的医生不希望子女当医生;20%的医生尽管希望子女从医,也是希望他们在国外从医;仅仅只有17%的医生愿意让子女在国内从事医生这一职业。

7、肖飞小结

智能不等于智慧

未来,医生可能是在远程、通过计算机对病人进行诊治;而病人利用家用全自动生化诊断仪,在家里就能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就像现在病人可以在家测血压一样;超级计算机Dr. Watson可以记住所有的诊疗原则以及新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它对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超过了梅奥诊所的顶级专家团队……这些让我们得以想象未来医学的图景。

然而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对未来也不失敬畏。经过37亿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成了世界上唯一有足够智慧去设计智能的生物,我们占领了地球,成了世界的主宰,大象、海豚、大熊猫……都在人类的怜悯中苟延残喘。但是否有一天,我们所制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和生命会反过来可怜人类?

让我们从智能和智慧的含义来看待这个问题。智能(intelligence)讲的是逻辑关系、记忆运算方法和速度,人工智能拥有更强的记忆力、更强的逻辑性;智慧(wisdom)则必须依赖于经验、社会和文化的积累,直觉的判断,以及情感和关怀,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人的智慧也是越来越增加的,而人工智能还没有办法达到这一点。

而且,即使未来医生的角色会改变,但医生的本质无法被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替代。即使是最顶级的医学专家,当他得病的时候,也需要医生的关怀和协助。Dr. Ingelfinger,20世纪70年代担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是美国著名的消化道医生,当时所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指南都由他牵头制定。在不幸罹患食道癌后,就像所有病人一样,他想得到医生的帮助,于是他给很多消化道医生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意见。然而,几乎全美国的医生给他的回答都是:“您是最权威的,您说怎么办?”每每听到这,他就会挂掉电话。直到一个小医生接到了他的电话后,对他说:“你应该去看医生。”Doctor Ingelfinger才觉得终于找到了对的那个人,他觉得这个小医生才是美国最棒的医生。

医生的本质

医生拥有怎样的特质呢?已故的黎磊石院士曾说:医生可以分为几个级别,第一个是“匠”——会开刀、会治病;第二个是“能工巧匠”——对专科病治得比别人好;第三层级是“临床医学专家”——触类旁通,超越自己的专科;最高级别则是“临床医学科学家”——既会看病,又会做研究,能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一个好的医生不仅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艺术家,甚至是“算命先生”结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就创立了医学人文、医学伦理。

油画《医生》(The Doctor)是英国著名肖像画画家塞缪尔•卢克•菲尔德斯于1891年创作的一幅著名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位医生救治病孩的感人场景:在昏暗油灯的照亮下,小孩的左手无力地垂落在床边;角落里孩子的母亲因焦虑、忧伤和疲惫而埋头趴在桌上,父亲无奈地静立在一旁,一手轻轻抚在母亲的肩上。低矮的窗户投进了破晓的晨光,医生经过通宵抢救,仍无法挽留孩子的生命,但他仍守在孩子床边,支首凝思。医生无奈的关怀(caring)的形象,成为传世佳作。医生的人文关怀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现代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的建立者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曾说过:“学医不读书,如同航海没有指南针,如果医生不看病人,如同没有去过大海。”“如果你认真倾听病人,诊断自然就出来了。”这些话在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依然适用。

科学精神——好奇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改变,但不变的是科学精神:好奇、执著、献身。

几个世纪以前,西方主流治病方法是放血,一般疾病都用放血疗法治疗,而理发师就充当放血师。1096年,法国召开第一届理发师外科医生年会。到了1210年,为了区分专业外科医生和理发师外科医生,规定前者穿长的白大褂,而后者穿短的白大褂。当时理发店门前的红蓝白旋转彩柱有着这样的含义:红色代表带血的绷带,蓝色是切开目标静脉血管的标志。

那以后,无数科学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揭示人体的奥秘,拨开迷雾,展露真理,彻底颠覆了“理发师外科”。

“循环系统之父”William Harvey当年勇敢地对自己的亲人实施解剖、发现了循环系统,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edawar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伤员做了皮肤移植后,第二次再做移植会缓慢地排异。因此他研究了免疫耐受,并获得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urray同样被一个关于移植的现象吸引了:他偶尔做了皮肤移植,发现双胞胎没有排异,后又做了第一个肾移植,1990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edawar和Murray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异常现象,从而深入思考、层层剖析,引导自己的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类似的例子还有David A. Hungerford与Peter C. Nowell,他们检测了来自两个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血样,发现了有微小异常的染色体。这种染色体异常以后被称为“费城染色体“。

科学精神——执著

发明天花疫苗的Edward Jenner,一开始,他有关天花疫苗的文章被拒稿,英国皇家学会也不接受他,觉得把动物的水疱内容物注射给人是不符合伦理的。他只好把自己的发现印成小册子发放,直到英国女皇接种了天花疫苗,Edward Jenner的理论才被承认。

但另一个医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产科医生Dr. Semmelweis 是第一个教医生洗手的人,他发现疾病的传染不是上帝造成的,而是双手沾满脓液的外科医生造成的。他的言论被同行认为极具侮辱性而遭到排斥。Semmelweis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抑郁而终。

再看一位女医生,Dr. Frances Kelsey,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拒绝沙利度胺进入美国,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也给美国乃至全世界那些忽视药物安全的人敲响了警钟。她后来被总统肯尼迪授予了最高荣誉——公民服务总统奖,成为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Rosalyn Yalow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并用该方法检测到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并非是降低的而是升高的,但是当时的科学界认为这非常荒谬,她受到了不断的打压,投稿也被拒,但是后来证明她是正确的,她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展示了《临床研究杂志》(JCI)的拒绝信。

几乎所有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科研基金的支持,但有的时候,基金来的太迟。结果,有人放弃,但也有人执著。执著者比如Mario R. Capecchi,他因发明了基因敲除技术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他起初申请NIH基金的时候被反复拒绝,NIH后来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感谢你没有听我们的建议停止研究。”而放弃者如Douglas Prasher,他1992年测出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而后他离开了科学界。原因是他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算他找到了这种蛋白,也没什么价值。一气之下,他离开学术界去了麻省空军国民卫队基地,到农业部动植物服务部工作。后来,他又在丰田汽车的4S店里负责陪客户试车。而钱永健等三人因为对GFP的研究于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也不排除有极少数人在放弃后仍会迎来好运。20世纪四五十年代,Barbara McClintock发现了跳跃基因(jump gene),然而她的研究遇到了他人质疑,芭芭拉停止了她的研究。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他科学家确认了基因换位的机制,Barbara McClintock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因基因换位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物质能量转化定律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不够优秀,而是太过领先于时代(ahead of time),以至连评委都无法理解。最终,他的光电转换理论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因为如果再不给他授奖,将成为物理学界最大的耻辱。

一个年轻人曾问丘吉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第一,不放弃;第二,永不放弃;第三,回到第一条再重复一遍。

科学精神——献身

医学史上,有很多医学家为科学而献身。

1929年,德国的Werner Frossman第一次在人类(他自己)身上施行心导管术 。他将导管推进至右心房并拍摄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照片证明该导管已经进入他的右心房,这也证明整个心脏导管步骤是安全的,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Barry Marshall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和胃溃疡的关系,自己喝下了幽门螺杆菌,通过胃镜发现了浅表性胃炎,用抗菌素治疗后胃黏膜恢复正常。他被胃肠道界及传染病界的大腕们称为“疯子”,一直排斥在外。但Marshall的发现为人类根治胃溃疡,从而预防胃癌提供了思路,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研究员在提取出青蒿素后,自己喝了青蒿素,由于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醚,所以导致她的肝脏严重受损。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Leonid Rogozov,苏联新拉扎列夫南极科考站驻站医。1961年在南极,他对自己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一次阑尾切除手术——没有外部援助,没有其他医务人员在场。在他手术之前,Rogozov在他日记上记录:“我昨晚彻夜未眠, 痛苦像魔鬼一样折磨着我! 我被痛苦煎熬着,辗转反侧。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己——自我手术,我不能放弃。”他成为为自己实施手术的第一人,载入史册。

未来,勇往直前

尽管理念及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但医学的本质未变。

医学一词从拉丁文medicas而来,也是physician(医生)的意思,从这个词的构成可见医学和医生是结合在一起的。未来医学离不开未来医生。

未来,医学将赋予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美丽,而这些需要未来医生去实现。

未来医学与未来医生必将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带来一场新的变革,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不想摔倒就一直骑下去。”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