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观点
2016年02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美国众议院通过 《21世纪治愈法案》

作者:邱梅

2015年7月10日,万众瞩目的《21世纪治愈法案》(21st Century Cures Act)在美国众议院以绝大多数赞成票表决通过。

在美国当前的政治局面中,两党一致同意的情况并不多见。该法案将积极推动新药研发,加快审批过程,促进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受到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大力拥护。一旦得到参议院批准,作为法律颁布,为保障执行,未来5年内,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预算就会增加87.5亿美元,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预算就会增加5.5亿美元。同时,由于医疗产品的审评标准调整,未来上市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受到巨大冲击,影响深远。

缘起

2014年4月30日,美国密歇根州共和党人、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主席Fred Upton和科罗拉多州民主党人Diana DeGette共同发起了“21世纪治愈倡议”。他们发出号召:“卫生研究发展很快,联邦政府审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活动的使命陈述写道:“我们有潜心研究的科学家,也有大胆探索的领导者,如果法律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我们就输了。”

为找到解决办法,委员会先后召集了8场国会听证会,举行了24场圆桌会议,广泛征求NIH、FDA、制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学术机构、私立研究机构、医学中心、患者团体、疾病宣传组织等各方意见。他们在宣传上也花了不少心思,草拟了单独的使命陈述,注册了Twitter和Facebook账号,还制作了专题视频在网站播放。

推动立法的过程进展得出奇顺利。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医疗小组(health subcommittee)组长兼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议员Joe Pitts期待年底就把《21世纪治愈法案》摆到总统办公桌上。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加大医学研究投资力度。宣传组织《研究吧!美国》主席Mary Woolley说:“只要想想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埃博拉疫情……这些挑战不胜枚举,大家心里都有数。领导们已经筹到了钱,只要能把事办成就行了。”

两大机构都差钱

面对法案列出的诸多革新举措,NIH和FDA的运作资金短缺问题暴露无遗。民主党极力为这两大机构争取额外的经费预算,态度坚决得让两党合作差点儿没戏。

为促进新药研发和上市,《21世纪治愈法案》在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要求FDA在审评时认可新一代生物标志物和现代化的临床试验,简化抗生素的审批过程,允许治疗危及生命的疾病时大胆用药,支持药物研发中整合患者经历,改进电子病历系统,鼓励数据共享,推动远程医疗,还有一节专门针对精准医学。凡此种种,没有钱寸步难行。

NIH的预算已经好几年没变了,购买力和研究资助大受限制。2015年5月13日,180个科研机构、科学学会和医护人员组织专门就此联名上书国会:“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还在用20世纪的资源维持着我们的研究事业。结果呢,流行病、罕见病中极有希望的方向都萎靡了。这是人类悲剧,是财政错误。”

NIH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容小觑,不少研究成果后来都成为新药研发的基础。如今预算增加,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然而,这笔钱说多也不多。要解决一个时代的预算削减累积下来的问题,暂时的几十亿美金远远不够。

FDA的日子也不好过。按照规定,拨下来的5.5亿美元仅限于绝大部分资源密集型高价项目,如研发亟需药品、开发相关工具、采纳临床经验作为上市产品审评证据等。完成这些工作,FDA内部估算起码要8.8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法案提出的其他要求,像批准生物标志物用于新药检测这一项,每年就能让FDA花掉1.88亿美元。某些条款国会不资助,FDA实施起来还要自筹经费。

FDA药品审评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是应对政策变化的主力军。因付不起高薪,目前有600个高级职位招不到人。上上下下负荷过重、疲惫不堪。中心主任Janet Woodcock说:“虽然一些新员工的最高薪水可以上调,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碰到应聘者的原单位开出4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我们毫无办法。”要是法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估计他们也只好勒紧裤带了。

影响

《21世纪治愈法案》放松了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监管,引起医学界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FDA的办事作风并不拖沓,新药审评期限一般6月~10月,审批通过率95%以上,在管理机构中已经效率很高了。尽管如此,法案仍要求FDA在审评时考虑非传统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来提高效率。

在肿瘤学中倒是可以采用适应性研究设计和贝叶斯方法(Bayesian method),但是让FDA制定标准,在审评老药新用时依靠“临床经验的证据”,包括“观察性研究、登记和治疗应用”,鼓励医疗器械在上市前开展“期限更短样本量更小的试验”,这问题可就大了。这些方法虽然多少也能体现药品安全性,但有效性评估不如随机试验严格。

法案鼓励FDA审评药品和医疗器械有效性时考虑生物标志物和其他替代指标,而非真正的临床终点。事实上,FDA在一半左右的新药审批中已经用到了替代指标。有学者表示,一些生物标志物的确能准确预测疾病风险和新药有效性,好比低密度脂蛋白对于他汀类药物,也能加快审批、减少开支,但生物标志物不是总能预测临床结局。FDA的审评标准也许不会马上就改,但这些条款让FDA有权在数据不够严谨时审批药品,可能会损害患者利益。面对这种质疑,有观点强调,法案并未改变FDA的标准,只是为新药研发中应用生物标志物建立了坚实的科学框架,对审评当前亟需药品意义非凡。

为加快罕见病药品上市,FDA审批时可以根据其他药品报批材料中包含的研究数据。抗生素和抗真菌药品的审评标准也有变化,如果是治疗“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感染”,患者有“未满足的医疗需求”,FDA可在缺乏传统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审批亟需药品。

在抗菌药切实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的证据中,FDA将认可小规模研究中非传统的药效测量、“临床前的药理学或病理生理学证据、非临床的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数据、2期临床试验数据和其他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秘书认为合适的证据”。这样的药品上市后将标注免责声明,但不限制使用。医院用了未认证的昂贵新药能拿到正当奖金,这势必会鼓励更广泛的药物使用。法案还赋予HHS秘书特权,如果“公共卫生会受益于治疗面的扩大”,不妨采用非传统的审批通道。有专家认为,临床医生用无标签抗生素的情况极少,特别是在没有把握改善患者结局的时候。最好能鼓励抗生素临床试验中纳入严重感染的病例,以此提供治疗机会。

不少人忧虑今后上市药品的质量。态度积极的专家指出,美国每年至少发生两百万例耐药性感染,造成两万多人死亡。患者人数不多,又没有合适的匹配疗法,开展标准的临床试验不现实。加快亟需药品上市是有风险,但无药可治的风险更大。

医疗器械的审评标准一直不如药品严格。按《21世纪治愈法案》,高风险医疗器械审评可依据个案研究和期刊发表的同行评议文章,而不是更严格的临床试验。厂家改动产品后不必向FDA递交申请,经第三方机构授权后,可自行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患者群体在8000人以内,FDA可以不要求产品有效性证明。这些把上市速度置于安全性和有效性之上的条款不能不让人担心。

最近,有学者调查了2010年~2011年期间FDA审批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平均下来,审批一款医疗器械仅凭两项临床研究。在FDA对28款医疗器械提出的33项上市后研究要求中,仅6项遵守了规范,完成时间离上市也隔了大约5年之久。照这样的情形,《21世纪治愈法案》会进一步降低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上市门槛,其他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也将更容易进入市场。

患者在临床试验中的知情同意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法案明文规定,只要“拟行的临床试验对人体仅有最低风险”,不必征求受试者同意。这严重背离了人体试验受试者保护的医学伦理。至于“最低风险”具体指哪些,由谁来定,都还不清楚。

结语

八十年来,美国的药品监管模式都朝着准确评估疗效和风险的方向不断进步。眼下,美国参议院正在酝酿配套法案,离最终表决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新的立法把上个世纪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又带了回来,医生和患者都可能处于不利境地。

《21世纪治愈法案》紧跟时代发展,积极采纳更好的证据,有利于夯实生物医学创新的基础,也免于错失亟需药品的研发良机。它为NIH补贴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为长久以来苦于无药可医的成千上万的罕见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立法的这些良好意愿无疑值得称颂赞美,但要是能在措词上略加斟酌,确保未来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在上市前得到合理审评,既保持FDA一贯的高标准,又不延误亟需药品解决临床问题,那才真正是“患者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胜利”。

(作者:邱梅)

参考文献:Lancet 2015;385:2137-213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2:2473-2475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3:1677-1680

Nature Medicine 2015;21:1103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