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话题
2016年02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该不该编辑人类胚胎?

作者:仇正虹、邱梅

科学家编辑了人类胚胎基因组的消息让人倒抽一口气。这事引人注意,改变了种系,就意味着在一个能存活的胚胎内,基因改变将会被遗传给所有的子孙后代。社会应该对这种研究作出怎样的反应?科学界应该如何看待眼前的和以后的同类型实验,又该做些什么呢?

基因编辑工具很先进,靶向基因改变前所未有的容易。理论上,基因编辑可以改变特定的基因特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吸引了很多人,设计出来的婴儿不再携带有缺陷的家族遗传性致病基因。但即使是这样潜在合法的临床应用,实现起来也还有些路要走。人们担心会发生一些更长远的伦理问题,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可能在消除致命的严重的遗传病之外,带来残疾等问题,导致“设计婴儿”,培养优生学的幽灵。

现在正是公开辩论这样的人类种系编辑的好时机。科学、生物伦理学和相关条例的专业会谈之外,还要有来自民间的声音,人们见仁见智,一定有助于确定辩论的核心问题。相关学科和管理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要考虑进来。说到底,这样的辩论应该组织成国际讨论,从国家层面来协调。

最近的一项研究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特意用到的胚胎,由被两个精子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不会长成人形。从研究细节中不难发现,用编辑技术尝试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很快就会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基因修饰的有效性很差,反而还产生了许多不想要的突变。研究人员要证明这种操作利大于弊可没那么容易。不到那时,恐怕不会有明智的实验室、管理者或国家会考虑植入并生出编辑过的胚胎。

然而,基因编辑的潜在力量和相对简单让支持这样的研究有了说服力。例如,最近研究编辑突变后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扩大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治疗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这类实验也有较强的基础科学动机,那就是探究人类发展,或许还能用于生产有用的细胞系。因此,全面禁止研究似乎适得其反。

要客观看待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体外受精时挑选健康胚胎都能更安全地避免新生儿的遗传性疾病——产前筛查和流产也行。

许多国家禁止或限制涉及破坏人类胚胎的研究,而且禁止人类种系修饰。即使在法律相对宽松的国家,实际上也禁止把基因编辑纳入人类生殖技术,因为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会满足现有的临床试验标准。其他基因工程项目,如重组DNA和体细胞克隆等引发的争论已经触及很多种系编辑的问题。这样的讨论过后,经常会许可适当的规范研究,对如何应用则有严格限制。在这里,胚胎编辑工作能等到同样的结局似乎是最合理,也最有可能的。

所有各方都要积极努力,不要想当然地假设该领域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应该如何进行更广泛的讨论?无论是合作还是单干,各国政府都要在这个问题上加强讨论。科学家、公司和伦理学家已经在表明观点,组织会议进一步讨论。

官方的专家论坛也可能有助于紧急的政策讨论——或许可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召集科学家、管理者、伦理学家和民间代表群策群力。这样的会议可以评估基因编辑科学的现状,明确管理和伦理上存在的问题,促进法制健全,为基因编辑技术中难免碰到的种系相关的问题拟定管理框架。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打开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大门,讨论它引发的问题必须坦率而有包容性。当人们有了科学和伦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再看“设计婴儿”的科幻剧本,就会觉得不过如此,也会更清楚我们曾经在科学认识上的局限。

(作者:仇正虹、邱梅)

参考文献:Nature 2015;521:5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