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在他乡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系统性硬化患者肢体血管重建

    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是一种累及微血管的病变,会损伤血管内皮并影响内皮细胞的修复和血管生成,导致局部缺血、溃疡甚至坏疽。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增殖能力的细胞,可分化为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及软骨细胞等,还能促进组织血管如冠状动脉形成。自体骨髓MSCs注射还可加速慢性溃疡的愈合。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学者Serena Guiducci报道了利用自体MSCs移植成功治疗一例并发下肢广泛缺血的SS病例。

    该患者为一34岁女性,2007年出现手指坏死并迅速蔓延至前臂和腿部。该患者于2004年曾诊断为SS(不伴有心血管风险因素),确诊后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2004年〜2007年间曾出现雷诺现象但无指端溃疡。停药后,出现发热、关节肌肉痛、急性期反应物水平升高和快速进展的手指缺血。入院时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抗核抗体和抗着丝粒抗体阳性,存在低滴度抗磷脂抗体IgM;抗β2GP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均为阴性。排除肿瘤与感染可能。

    入院后给予抗生素、伊洛前列素连续静注、伊诺肝素(100 U/kg,每日两次)、激素和经皮鸦片类镇痛剂。该患者接受了6次血浆置换,在最后一次血浆置换结束后,给予3次静脉激素冲击(甲基强的松龙1g/d),随后改为泼尼松口服(50mg/d)。上述治疗没有缓解缺血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

    6次血浆置换后,肢体血管造影显示双侧尺动脉闭塞、左前臂骨间动脉远端闭塞,检测不到右手掌中部掌动脉和指动脉血流,股动脉、腘动脉、胫骨前动脉及胫骨后动脉均不可见。罂粟碱和硝酸甘油衍生物血管扩张试验证实循环障碍的原因归结于血管阻塞。

    综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上,血管重建术可行性不高,由于坏死区域广泛和局部感染征兆,高剂量环磷酰胺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也被排除。外科建议行双侧前臂和双侧小腿截肢术。研究者尝试为患者输注了自体骨髓来源的MSCs,具体方案为:每月输注一次,第一个月输注细胞数量为0.9×106/kg,第二、三个月输注细胞数量为0.8×106/kg,由中心静脉导管输入颈内静脉。药物治疗维持入院后方案不变。

    首次输注后,患者皮肤坏死区域即有所缩小;三次输注结束后,坏死区域明显缩小,坏死局部出现肉芽组织。第三次输注后,血管造影显示上肢新生血管网形成,下肢末梢血管形成,两侧小腿骨间动脉、右侧胫动脉和左侧胫后动脉重建血运。前臂与腿部皮肤活检显示表皮厚度减少,疤痕形成,可见管状结构及细胞聚集,真皮层血管生成因子高度表达,提示皮肤处于修复状态。(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0;153:650-654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