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的一位小病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医生,从学医开始,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后走上临床,经过住院医生、代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到现在已有十五六年的时间。在我的医生生涯中,接触了不少病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本科实习期间遇到的一位小病人,难以忘记,时而想起,鞭策自己不断努力。
那时我在老家一所市级医院儿科实习,负责一名来自农村的小男孩,因为在家排行老三的缘故,他父亲叫他“小三儿”。小三儿七岁,还没上学,长的虎头虎脑,眼睛大大的,一笑便露出两只酒窝,憨憨的样子很是可爱。也许因为家在农村,小三儿很懂事,不像城里的孩子那么娇气、爱耍脾气。
小三儿是他父亲带到医院的,父亲时常过来陪他,母亲要忙地里的农活和家务,还要照顾其他孩子,不常来,他父母都是很纯朴的人。
小三儿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小三儿患的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化疗诱导缓解治疗。我实习的医院没有专门的血液科,所以小三儿住在儿科病区。儿科病区收的患儿病种很杂,像他这样的血液病很少,我也是第一次负责白血病患者。因为他有发热、出血,同病室的患儿家属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他传染,于是我时常得跟这些患儿家属解释,其实小三儿的抵抗力最低,他最怕被传染。
小三儿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用了抗生素,高温退了,过几天又烧起来,粘膜出血也是时好时坏。由于家庭条件不富裕,小三儿的营养跟不上,他的饮食跟其他小朋友没法比。看到他吃饭,我的心里不太是滋味,很想掏钱给他买点好吃的,可那时自己收入也低,现在想想还觉得惭愧。
后来小三儿的病情加重,鼻腔出血比较严重,有时流好长时间也止不住,经常需要鼻腔局部填塞止血。疾病和化疗的副作用让他头发稀疏、面无血色、皮肤一块块瘀斑,人明显消瘦,还恶心呕吐。他的样子让人看着很难受,怪可怜的,可他总是忍着不多说什么。别的小孩都害怕他,看样子他自己也有些怕,下意识里可能也觉得自己的病在加重。他悄悄地问我:“阿姨,我的病还能好吗?”我安慰他说:“小三儿是个好孩子,很坚强的,这都是治疗的副作用,好好配合,病就会好的,要乖喔。” 但说完这话我心里却是酸酸的。
对他的病我很着急,带教老师却不以为然,可能见得多了,“我们也是无能为力,最后还不是人财两空。”
小三儿的指标还在恶化。同病房的患儿家属都纷纷给他父亲出主意,建议找些偏方秘方去吃,或者推荐他们去看社会上的一些名老中医。小三的父亲听了这些杂七杂八的话,默默不作声,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小三儿的父亲决定放弃治疗
我们把小三儿的父亲叫来办公室,把病情和后果对他进行了介绍,听后他唉声叹气。晚上小三儿父亲在病房走廊里给家里打了电话,支支吾吾说些什么。那天我值夜班,夜查房时见他蹲在病区外抽烟,皱着眉、苦着脸。他见是我,喃喃地说:“三儿不行了,三儿完了。”一听这话,我急了:“还得治疗呀!不治怎么能好?。”他把两手一摊,“没有钱了,家里已经拉了饥荒,上有老下有小的,到哪儿弄钱呀?”
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个情况忿忿不平地报告给老师,老师拍拍我的肩说:“你还年轻,以后经历的事多了就明白了。”当天下午她让我把小三儿父亲找来,对他说:“小三儿的病我们没办法了,再在这治也没什么意义,你打算怎么办呢?”小三儿父亲摇摇头说:“家里实在治不起了,我和他妈商量了,不打算治了,还不是劳民伤财,”接着对我说:“小医生,我知道你对小三好,谁叫咱穷,没法子呀,我可心疼小三儿了!”老师看看我,又说:“那他住院也没用了,我倒劝你早点把孩子领回家,要是在外面没的,他妈妈还不埋怨你呀?”小三儿父亲默想了一下,跺下脚,“行,今天就回去吧。”我虽愕然,却也说不出什么。
我到病房里送他们。小三儿现在完全没精神头了,无精打采的,两只眼睛更大了,看上去空洞洞的。他木讷地坐在床边,看父亲收拾东西,见到我,他眼睛亮了一下:“阿姨,我要回家了。”“想家了吗?”我问。“嗯,可想家了。”“那你会不会忘了阿姨?”“不会忘的,阿姨去我们家玩。”他一边说一边擦着鼻血。我的心头揪了一下,鼻子也发酸,眼角湿了,硬忍着没掉泪。
收拾好东西,他父亲对我说了声“谢谢”,又冲屋里其他的病友点点头,“回去了啊。”带着小三儿走了。我送他们下楼,小三儿走了几步,回头向我摆摆手,“阿姨再见。”我也对他摆摆手,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到了大门口,小三儿又回头望望我,眼中一丝留恋、一丝不解,一边擦着鼻血,被他父亲拉走了。
想起小三儿,就埋怨自己没有本事
这么多年过去,小三儿留着鼻血离开医院的情景、他擦着鼻血回头张望时无助的眼神、被父亲拉走时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小三儿的病到底怎样了?我不知道,希望有奇迹出现。三个月实习结束,我就回到学校,复习考研,离开家乡小城,小三儿的消息再也没有听说。
以后又到上海、北京求学求职,忙忙碌碌,为前途奔波。这些年来,医疗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也跟从前差别很大,很难想象当初老师的话如果现在对患者说,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和风险。
想起小三儿,就埋怨自己没有本事,没办法帮他战胜病魔。现在我比当初是增长了很多见识和经验,回过头来想想,他当时可能合并DIC,也许早些抗凝会有些效果,当然这只是也许。经验多了,见过很多死亡,对当初老师的做法也有所理解,条件限制,很多事情改变不了。
如果现在再遇到小三儿,我会怎么做呢?
面对社会、医院、患者、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多时候,很多医生会迷茫、无奈、牢骚,甚至变得圆滑。静下心来思索,小三儿的样子就浮现在我眼前。如果现在再遇到小三儿,我会怎么做呢?现在大城市都有血液专科,儿童医院也有专门的血液病房,医疗技术水平是当初小城市没法比的。可是当年的那份热心与激动呢?有时已经被理智和规定所替代。
曾经因为小三儿,立志钻研血液病,但现在的我却成了一名风湿科医生。想到小三儿,我还是无法平静,对现在的患者仍然有一份同情。如果没有外界无谓的烦扰,医生能够全身心放在病人病情上,达到医疗领域的和谐,那该多好呀。
想起小三儿,心中还有一点痛、一些感伤,仿佛他还在回头张望我。这些年来,在他目光注视下,我告诫自己不断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一步步前进。尽管有时很疲劳,但我也不敢偷懒,很怕辜负他的信任。成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这是我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小三儿能长大,也是他的心愿吧。
(作者:母小真北京广安门医院 风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