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眼科中心研究了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眼部非感染性炎症对患者总体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影响,发现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增加总体死亡率和癌症相关死亡率。
研究者在美国5个眼科诊所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1979年~2005年间就诊的7957位非感染性眼部炎症患者中有2340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抗代谢剂(硫唑嘌呤、甲氨喋呤、霉酚酸酯)、T细胞抑制剂(环孢霉素)、烷化剂(环磷酰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皮质醇激素、氨苯砜。
结果显示,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其总体死亡风险及癌症死亡风险和普通人群接近(标化死亡率比值分别为1.02和1.10)。使用硫唑嘌呤、甲氨喋呤、霉酚酸酯、环孢素、皮质醇激素、氨苯砜患者总体和癌症死亡率与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类似。使用环磷酰胺患者总体死亡率未增加,癌症相关死亡率有增加趋势。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增加使用者总体和癌症相关死亡率(校正HR分别为1.99和3.83)。
研究表明,常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喋呤、霉酚酸酯、环孢素、皮质醇激素、氨HR苯砜)没有增加使用者总体或癌症相关死亡率。环磷酰胺使用者仅癌症相关死亡率有增加趋势。而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则总体和癌症相关死亡率都有增加。(编译:张莉)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9:b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