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拮抗剂会增加结核的发病风险。许多患者在治疗开始后不久,外界或体内潜伏的结核菌就可能突破机体的免疫防线,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3种抗TNF制剂分别是依那西普(可溶性TNF受体)、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均为抗TNF单克隆抗体),前者可竞争性地与可溶性TNF结合,阻断TNF和细胞表面TNF受体结合,降低TNF的生物活性;后者则可同时阻断可溶性和细胞表面TNF分子的作用。
法国学者F. Tubach等人对法国国内接受TNF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开展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探讨抗TNF治疗与结核发病的关系以及患者的预后。他们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之间,法国接受治疗的57711名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例,发现这些患者结核的发病率为116.7/10万病人年。
他们又从这些患者中筛选出69名结核病例,分析了药物使用情况和结核发病率之间的关系。69名患者当中49人为类风湿关节炎,18人为脊柱关节炎,其他分别为结肠炎、银屑病和白塞氏病患者。其中36人使用英夫利昔,28人使用阿达木单抗,5人使用依那西普,他们均没有接受正规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分析显示,在使用英夫利昔和阿达木单抗的患者中,结核的标准化发病率高于使用依那西普的患者(18.6、29.3 vs 1.8)。与依那西普相比,暴露于英夫利昔和阿达木单抗是结核的独立风险因素(OR分别为13.3 和 17.1)。此外,高龄、生活在结核高发地区以及抗TNF治疗第一年的患者也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TNF不仅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也是机体正常抗感染免疫防线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可溶性TNF受体只能发挥竞争性阻断作用,而抗TNF单克隆抗体可同时结合可溶性和细胞表面TNF分子,显著阻断TNF生物活性,在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也削弱了机体抗感染免疫屏障,因此抗TNF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发生结核的风险高于可溶性TNF受体。对于需要抗TNF治疗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开始前进行结核筛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力求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ism》2009;60:1884-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