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2年02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在他乡

心理医生日志 

    周五接诊的来访者中,有一位64岁的老先生,我印象最深。

    他精神矍铄,看起来就好像从身体里充满力量的那种。我问怎么不好,他主诉说存在睡眠障碍。

    经过问诊,其实睡眠障碍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联。老人家脾气火爆,点火就着;有些情况,不点火也能着。

    哎!这就理解不了了,什么情况不点火也能着呢?举个例子吧,单说跟别人嚷嚷那就说一天也说不完了,例如看小区里乱停车的,他光看车停在那儿就来气,如果正赶上司机下车或者准备上车走人了,这位刘大爷就会上前去说道几句。怎么只想自己方便不理会别人死活呢?虽不至于达到要死要活的地步,但是刘大爷的火气足够吓人的,再加上自己体格强壮,特别是那么大年纪了,别人能躲就躲了,也就避免动手了。

    但是有一回,还是没躲开,发生了肢体冲突。那是去年有一次,刘大爷下楼,正巧麦当劳的快递来送餐,就把自行车停在小区楼下门口了。刘大爷觉得有停车的地儿你不停,于是还当着人家的面儿就把自行车给踢翻了。

    究竟麦当劳的快递的自行车有没有“挡路”不好说,可是即使挡着路了,也不至于把人家车给踢翻了呀,更何况对方就在旁边,说说不行吗?

    说到这儿,我问刘大爷血压心脏状况如何?他说自己长期高血压,以刘大爷这火爆脾气,不出问题才怪,往往血压高的人脾气也不好,或者很多脾气不好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压。

    这是在外面,与陌生人,在家怎样呢?也跟老伴嚷嚷,按他的话说“幸好家里其他人脾气都是慢性子的,否则就得天天打架了”,可不,老伴和儿子、儿媳都是慢性子的,结果还不是动不动就嚷吗?换了个急性子的,估计真能把这个家给闹翻了。

    刘大爷的睡眠问题,其实在于他白天积累的情绪没有及时梳理好,并且按刘大爷的性格也容易获得负面的情绪,所以很多问题留在了夜里梦中潜意识去解决。若想改善睡眠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服用改善睡眠的药物,另外还得需要梳理自己的情绪,调整性格当中不合理的部分。

    我常常对我的来访者说,把脾气拿出来不是本事,能把脾气压回去才是本事,谁不会耍脾气?谁又没点脾气呢?

    我常常对我的来访者说,把脾气拿出来不是本事,能把脾气压回去才是本事,谁不会耍脾气?谁又没点脾气呢?

#p#副标题#e#

阅读背景

    1月30日,张默因涉嫌吸毒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2月1日凌晨,父亲张国立通过新浪娱乐发出声明致歉,恳求媒体能够宽容对待张默,体谅一个父亲的心情,给年轻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张默惹了事,张国立立马跑出来为儿子“救火”,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纵观这位星二代,先有殴打女友遭退学,后又挑衅记者、要挟媒体,再后来违法驾车,直到这次吸毒直接被请进了公安局。1999年,张国立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提及张默,他说儿子“除了吸毒,其他什么事都干了”,没承想12年后,张默连吸毒也不怵了。从伤害他人到寻衅滋事,再到触犯法律,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事件在逐步升级。张默也并没有因为老爸屡次挺身而出替自己道歉求情有所收敛。这其中究竟是何缘故?请看心理医生如何说。

如今的“爹”们伤不起

    娱乐圈里,像张国立这样给儿子当消防队员的老爸不在少数。不管老子在人前是多大的腕儿,只要儿子惹了事,自己就得立刻出马。

    去年9月,李双江的儿子无照驾驶并且打人滋事,事发后李双江多次去医院看望受伤者,赔钱事小,跌了面子赔礼事大。当时,李双江对当事人说:“我宁愿你们用棍子把我打一顿。”听了真叫一个心寒,在观众面前向来挺直身板唱歌唱了大半辈子,结果这次竟为儿子折了腰。有人对李双江表示同情,说儿子闯了祸怎能让父亲代之受过?也有人认为子女的德行问题,父母很难撇开关系,说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做家长的没责任。

    以往多认为给人当爹那是占了大便宜的,没承想如今儿子是“爷”。眼下不仅娱乐圈里星二代的老子难当,寻常百姓家中的“爹”也一样不好当。

    想必大家一定还记得他爹是李刚的那个年轻小伙,开车撞了人,张口不是问伤者伤情如何,而是嚷着告诉众人他老子是谁,真以为报上家门就会避免一切责罚吗?对于李刚的儿子,只能送上俩字——妄想,谁家的儿子撞了人都难逃法律的惩罚。我猜李刚本人肯定也没想到,有一天因为儿子的缘故,自己的大名全国上下人尽皆知,更没想到是通过这种方式。也亏得这么一儿子,否则至今我们也不会了解“李刚”乃何许人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报老子大名来解决问题,李刚那儿子绝对不止这一次。只有多次获益以后才能强化这种行为,若再次遇到类似情境就会条件反射一样地做出动作,以求再次获益。所以,撞了人却说“我爸是李刚”的这种荒唐行为也是存在某种必然性的,也可被认为是获益以后被强化出来的结果。

    看来无论是老爸挺身而出,还是被孩子强行给搬出来的,但凡这样的老爸多少还是有点能力的,如果孩子真觉得自己老爸指望不上,也不会这样嚣张。所以,有时老子太优秀了,无论有钱、有权还是有名,对于下一代来说可能并不完全是好事,有个有能力的老爸,有时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光鲜。

孩子,你是怎么了?

    拿张默来说,他的童年正处于父亲张国立事业的上升期。人的精力有限,关注事业多了,自然对儿子成长方面的关注就会少。后来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以及张国立内心觉得亏欠了他后来努力补偿,这些都导致张默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硬伤——缺情少爱。

    我们回过头重新来看张默的几次大事件,其实都跟情感缺失有关,正所谓“缺情”。

    2003年打女友事件其实只是两个人对分手这件事有分歧,说白了就是女友要求分手张默不同意,于是才有后续的暴力事件。分手,对于大学里的恋人来说并不是天大的事,就算他们之间的恋爱故事再曲折离奇也不至于提分手就要把女孩子打到差点毁容的地步。这件事情背后透露的是,张默对于情感是没有把握的,也并不自信。对于女生的拒绝,他的内心是恐惧的,因为他的童年经历中有过被抛弃的体验。所以,才不允许成年以后再次被抛弃,于是,当自己无力挽回也控制不了这段感情时,就选择用极端方式去毁了自己爱的人,也毁了他自己。

    再来看吸毒这件事,还是难逃情感纠结,更贴切地说是“少爱”。采访那些有过吸毒经历的明星,他们中很多人表示,第一次触碰毒品的经历都和身边的亲密朋友有关。在一个拥有良好家庭关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家人建立起足够稳固的亲密关系,就会减少结交“有毒朋友”的可能。所以,张默接触到毒品,看似是自己的选择,却与他的整个家庭关系有关。

    大家肯定会疑惑,张国立对儿子难道还不算爱吗?这样维护儿子给儿子铺路,付出的还不够多吗?其实,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不是一方付出就算爱,还需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并且还得对方肯接受才行。同时,衡量爱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持续性。

    作为演艺人士,张国立显然是成功的,但是作为父亲,张国立觉得亏欠儿子才开始想办法补偿,这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一盆长期无人浇水的植物,这时我们把以前没有给予的水分一次性全部灌下去,结果会怎样?对待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可能您有时间给予爱的时候,孩子已经拒绝接受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本应是平日里的点点滴滴,不能只是在儿子出事之后出来拽一把这么简单。所以,张默还是缺少爱的,尽管他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仍难摆脱童年经历中给他带来的影响。

    叔本华说,拥有的越多,对痛苦的敏感程度越强。我认为,拥有的过于少时,对痛苦的感受性也会增强。就好像张默,作为张国立的儿子,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要比同龄人多很多,所以更加敏感;同样,对因童年缺失的爱产生的那份痛苦,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张默并没有随着年龄的成长把痛苦代谢掉,反而使他从得不到爱的小男孩,演变成伤害他人的狂小子,再到违抗法律的叛逆青年,张默的今天,张国立的确难逃其责。

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中国家长舐犊之情真叫人心酸心疼又心寒。

    很多父母亲想给孩子需要的,但是又搞不清楚孩子需要什么,索性就选个最贵的。难怪有那么多孩子拥有了太多物质财富以后还会觉得缺爱。设想一下,哪种情况对方最感激你?当他饥饿时你给了对方一个馒头,当他口渴难忍时你恰好送过去一杯清水;还是人家口渴你送去了馒头,哪怕是一口袋的馒头,或者饥饿时你送人清水,哪怕是一箱矿泉水?这样“给予”的结果往往是费力花钱又不讨好。很多家长其实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服务孩子,而没有完全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真正的需要。这样只能距离“孩子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从而与孩子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那么,该怎样爱孩子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也听过一些家长说要为孩子竭尽自己所能铺好路。真的可以做到吗?就算父母能够与孩子同寿,毕竟总会有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一天,所以与其说孩子每走一步之前,父母都做先行者铲除荆棘铺好平坦大路,不如教会孩子学会自己铺路的能力和勇气。

    家长得学会示弱。好多父母有时也会抱怨孩子能力太差,比不上班里或者邻居家的其他孩子,与其抱怨孩子,我倒认为应该先检讨自己,想一想是否平时替代孩子完成的太多了,或者是你自己的能力太强,从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呢?为何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完全可以适当让孩子去体验生活,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

    适当放手。也有家长爱孩子的方式是不让孩子受任何伤害,这样教育出的孩子走向社会只会缩手缩脚,因为他们从未遇到过问题,自然就没有亲自解决过问题。经验是笔财富,他们在父母花了大价钱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遗憾的是长大后却成了最“贫穷”的人。

    教育孩子是一个人生的重大课题,与孩子共同成长,也是家长们的必修课。

(2)伤不起的“爹”们

#p#副标题#e#父子.jpg

(3)都是广场惹的祸

案例

    葛先生曾经是一家电器城的销售员,由于性格内向,业绩一直不够突出。但是主管欣赏他为人忠厚老实,上班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逢年过节人手不够需要加班从没半句怨言。可是,光靠老实本分在销售行业的确没优势,关键得看销量和业绩。令主管头疼的是,小葛前一段时间连守时也不能保证了,连续几次请假旷工,无奈之下还是把他辞退了。

    葛先生很早就知道自己有“胆小”的毛病,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问题越来越严重,没想到现在发展到会在空旷的场所突然感到紧张,紧接着手脚发抖、脸色惨白,还伴有胸闷、心悸等。最近一次发作是在一个街心小广场,葛先生路过那里时,“胆小”的这个毛病突然又发作了,这次发作比较严重,突然迈不开步子走不动路,感觉立刻要晕倒,又像是要死过去一样。好心人见状立马叫来急救车,结果还没到医院他的症状就全部消失了。曾经做过脑部CT等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也去过神经内科就诊,还用过一些安神辅助睡眠的药物,效果都不明显。

    目前,葛先生不去上班了,干脆连门也不出,躲在家里避免经过那些令自己“害怕”的场所。可是,在家时间久了,和妻子的矛盾又随之出现,小孩刚满3岁,光靠妻子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人,不仅如此,接送孩子去幼儿园也是妻子的活儿,这样一来,妻子觉得委屈丈夫也觉得有失颜面。于是,葛先生决心再去找一份工作,可是自己的那个老毛病又发作怎么办?去上班之前还是先把这个“病”给解决了才行。这次听其他科的医生建议他来到了心理门诊求助。

分析诊断

    葛先生的问题表现在于,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会极端恐惧。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有濒死感,甚至晕厥。

    由于葛先生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症状表现符合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并且社会功能受损,初步考虑为“广场恐惧症”的可能性大。

    虽然葛先生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害怕的场所并不仅限于社交场所;偶尔也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但是更多是表现在对空旷的场所的敏感紧张和恐惧。所以,可排除社交恐惧症。辅助心理测评和初诊访谈,最后明确诊断为“广场恐惧症”。

关于治疗

    “广场恐惧症”,也叫广场恐怖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是指患者害怕去空旷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因害怕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行为,严重者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社会功能受损。除了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和特定场所恐惧也很常见。

    由于广场恐惧症的成因比较复杂,与人格因素和童年经历等等都有相关,所以判断清楚病因十分关键,然后才能进行对症治疗。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方式。

    在治疗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伴有惊恐发作的广场恐惧症,例如葛先生的情况。广场恐怖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没有出现过惊恐发作,只有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才会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当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以后,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广场恐怖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若情况相反,广场恐怖症起病前已经出现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那么,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广场恐怖才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广场恐怖为继发症状。

    最后,强调下容易与广场恐惧症混淆的几种情况,避免误诊。

    如害怕的场所仅限于社交场所,患者主要担心自己的表情和行为举止会被别人给予坏的评价时应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如害怕的场所只限于某一特定处境,则应考虑单纯恐怖症的诊断。 害怕被污染而回避某些物体或场所,与强迫观念有关者应考虑强迫症可能性大。 回避与既往严重精神创伤有关的场所,则应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史宇 北京武警总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心理诊室)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