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互联网为基础的干预对于亚综合性焦虑的症状显示出显著效果。采用互联网模式,能够确保更多的患者在需要帮助时进行大规模访问。如此,可以节约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宝贵时间,将其用于那些需要医学治疗或者住院的严重PTSD患者以及其他复杂精神疾病的患者身上,因为这些患者将更加需要来自医生的面对面交流、传统诊疗和密切监测,缔结一个强大的治疗联盟,才能帮助他们从大规模暴力伤害后的心理创伤中愈合。
大规模暴力——无论是蓄意袭击还是自然灾害——的幸存者往往会被造成广泛的躯体损伤、位置变换和功能残疾。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在一场大规模的灾难过后,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幸存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或表现出PTSD的症状。
循证医学的心理疗法往往被用于PTSD的治疗,但由于专业精神卫生医生的短缺和患者自身的讳疾忌医,心理治疗的实施往往受到限制。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和职业功能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医生和患者间的治疗关系。
互联网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家中心的Shaili Jain博士撰文,回顾了科学家利用互联网对创伤后幸存者进行干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文章提出,考虑到利用互联网来进行PTSD治疗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相比其他的心理健康失调,创伤事件本身是一个可识别的致病因素,因此可能适合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非密集模式来进行治疗。再者,某个具体的创伤性事件,例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和2011年的日本海啸,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不仅造成当时的生命和健康损失,更会给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造成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此时,一种潜在有效的治疗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扩散途径为大规模的人群提供治疗服务。
有研究表明,对创伤后的幸存者进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干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PTSD的方法。治疗通常分为几个星期,以精神创伤为重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暴露、认知的重新评估和书面作业等。
几个临床实践
多个治疗小组采用不同的在线辅助治疗系统对PTSD患者进行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朗格(Lange)等人开发了一套在线的辅助治疗系统,根据协议,绝大多数时间是由患者独立来完成各项任务,治疗师只需定期通过电子邮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在一个随机对照研究的社区样本里,结果显示:已经采用这套系统治疗的患者与尚未治疗仍在等待的患者相比,病情明显改善。这项研究的缺陷表现为参与者的退组率较高。
平井(Hirai)和克鲁(Clum)等研究了一个在线自助式治疗系统对创伤后亚临床应激征的疗效,虽然治疗师在此过程中只做一些督促患者坚持评估的工作,但也对治疗的顺利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患者的回避行为、闯入记忆和焦虑症状都比未治疗组有显著改善。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参与者主要是女大学生。
名词解释
闯入记忆(intrusive memory symptoms)是创伤事件发生后最常被报告的现象,具有反复、不可控制、易激活等特点,认知加工理论和警报信号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闯入记忆的产生,而它的痛苦性、现时性和缺乏联系性能有效地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闯入记忆的因素主要有认知评价和应对策略,频繁的闯入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对闯入记忆的干预如想象再现、社会支持、表达性笔记等能有效地降低闯入记忆。
回避行为(avoidance behavior)通常是针对恐惧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对此感到恐惧,所以会回避让自己发生强迫的情况。例如,有人的症状是出门后自己无法控制地反复多次检查门锁,这是强迫行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他在家里连门都不出了,就是回避。
利兹(Litz)等开展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在9.11恐怖袭击五角大楼事件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美国军人,比较了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与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辅导对于PTSD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中CBT组的干预模式包括了通过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并在后续治疗中有计划地进行电话交谈。经过8周的干预,结果显示CBT组患者获得了更多的临床收益,优于只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辅导的患者。可见即便有良好的在线管理系统,专科医务人员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互联网只是传统治疗的一个有益补充,而不应该全面替代前者。
克雷恩(Klein)等开展了一项为期10周的研究,评估了仅通过与治疗师进行电子邮件互动前提下的在线CBT对PTSD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经过在线治疗后患者的PTSD症状显著缓解,且在随访3个月时疗效依然保持。这项研究的缺陷在于缺乏对照组。
#p#副标题#e#
治疗联盟
在治疗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时,医患之间结成的“战斗联盟”非常重要,结成联盟的基础是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信任、接受程度与信心。有荟萃分析显示,医患之间的联盟关系对于战胜疾病、早日康复非常重要。传统的心理治疗都是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这时治疗师与患者可以在同一个物理环境内即时互动,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沟通,确保护理在密切的监督下进行,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医患联盟的建立。
相反,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的干预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确保医患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即便是电子邮件也无法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网络模块来促进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这就为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治疗师的身份在网络干预时呈现边缘化,有望为PTSD患者长期提供足够形成治疗联盟的积极作用。一些早期的研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在使用朗格(Lange)等人开发的模块所进行的观察中,研究者特地评估了在线治疗关系的质量。总体而言,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互联网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和积极的在线治疗关系。其中86%的被调查者有在线治疗经验,其中6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错过与医生的面对面交流。然而,这项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PTSD患者,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后续针对传统面对面联系与网络治疗联盟的对比研究发现,缔结治疗联盟与PTSD网络治疗的疗效之间的相关度为中等。这一差异提出了网络治疗PTSD的很多尚未解答的问题,举例来说,是否在愿意选择进行网络治疗时,就已经出现了群组的选择偏倚?亦或是由于没有固定的视觉形象,不需要与治疗师进行面对面的倾诉,反而使那些内向的匿名患者更容易在互联网上敞开心扉接受治疗。
总结和思考
综合文中所提到的几个研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PTSD干预模式所取得的疗效还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为缺乏与面对面治疗相比较的黄金标准、样本量太小、退组率高、缺乏随访数据以证实疗效的长期性等。此外,制约在线PTSD治疗方案推广的因素还包括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可用性,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状况,患者的隐私保护和账户安全等技术问题。如果希望互联网能在PTSD治疗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不过,即便存在上述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干预方法还是为PTSD的治疗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潜力。与传统的护理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医疗服务拥有诸多优势,例如:地理距离已经不再成为患者就医的阻碍;减少了临床见面时间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效率,能够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基于互联网的治疗方案可以方便地进行量身定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且内容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当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可将基于互联网的治疗体系作为PTSD的一线治疗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先由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为患者推荐合适的互联网护理方案。此外,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中需要注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大规模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后果。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互联网为基础的干预对于亚综合性焦虑的症状显示出显著效果。采用互联网模式,能够确保更多的患者在需要帮助时进行大规模访问。如此,可以节约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宝贵时间,将其用于那些需要医学治疗或者住院的严重PTSD患者以及其他复杂精神疾病的患者身上,因为这些患者将更加需要来自医生的面对面交流、传统诊疗和密切监测,缔结一个强大的治疗联盟,才能帮助他们从大规模暴力伤害后的心理创伤中愈合。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 PTSD领域的实践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期待着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能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起到更多积极的作用。(作者:贾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