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在自然界生存发展必须在寄主间转移。它不同于真菌,在寄主体外的存活期一般比较短,也没有主动侵入寄主无伤组织的能力,因此只有被动的传播,不像真菌那样主动和有效。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依靠活体接触摩擦而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2011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生物学家发现立克次体病毒正在美国西南部最常见的一类农业害虫的种群中肆虐。它是人类斑疹伤寒始作俑者的近亲。它的宿主叫甜薯粉虱 (sweet potato whitefly),体型虽小,却能数以万计地出现并形成人眼可见的“虫云”。粉虱吸取植物汁液、传播作物疾病,仅一季就能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以色列拉玛特农业研究组织的Einat Zchori-Fein等研究发现,立克次氏体不仅可以在昆虫和动物间传播,也可形成昆虫与植物的感染模式。粉虱在一片病毒感染树叶上停留几天后便可携带病毒。研究者还在多种植物(棉花和罗勒等)的树叶中发现立克次氏体,细菌可从韧皮部细胞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但是并未对植物造成损害。此外,作者猜测植物还可能通过昆虫参与多种细菌的传播。(编译:徐纲)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12;279:1791-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