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与多个不良健康结果相关,包括皮肤损伤、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因为可能对胎儿健康有额外的影响,怀孕期间砷暴露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公共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产妇尿砷(体内砷曝露的生物标志物)含量与婴幼儿死亡率和低体重有关。此外,在子宫内砷暴露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并且能够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由于胎儿的发育对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非常敏感,因此寻找孕妇体内砷的来源以及含量显得特别重要。
已有研究证实,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能够增加体内的砷暴露。新的数据表明,饮食中摄取的砷也可能是增加体内砷暴露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食用水稻可能成为砷暴露的一个潜在途径。然而,不同种系的水稻中,其砷的含量和特点也有很大差别,这使得暴露评估显得更加困难。美国对水稻的消费比亚洲国家低得多,但正在迅速增加。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Diane Gilbert-Diamond等发现,食用大米多少与尿砷排泄呈正相关。他们对229名孕妇进行了6个月的回访,搜集了她们的尿液样本,并且记录了对水、鱼/海鲜以及大米的食用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食用大米与喝含砷的水,都能够显著增加尿中排出的砷。每天食用0.5杯大米相当于饮用了含10ug砷的水,这是美国污染物含量的上限标准。因此,在实行降低人体砷含量战略时,要考虑到食用大米这一因素。(编译:贺利军)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20656-2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