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7年11月号
医学进展
征文选登

看似无害的病毒感染,却让人体失去对“麦子”的耐受性

作者:白蕊

乳糜泻(celiac disease)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会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2或者DQ8分子,对麦子中的麸质表现出Th1型免疫应答。患者进食麦子做成的食物后,无法充分消化、分解其中的麸质,引发肠道T细胞应答,出现腹泻、腹痛、体重减轻、倦怠、消瘦乏力,甚至由于维生素和钙的缺乏导致手足抽搐、骨质疏松、骨痛等症状。除了遗传和饮食,一直以来,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理改变也被认为会启动针对膳食麸质的Th1型免疫应答、导致乳糜泻。既往研究显示,腺病毒、肠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轮状病毒都会触发乳糜泻。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病毒是如何激发这种疾病的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病毒为何会让机体对食物抗原失去耐受性,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部的Bana Jabri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Terence S. Dermody带领团队建立了一种病毒感染模型,用2种呼肠孤病毒株感染小鼠肠道,结果出现了不同的免疫病理改变。

通常来说,口服摄入的蛋白质在肠道内会触发调节性免疫应答,其特征为外周调节性T细胞(该细胞表达转录因子Foxp3)被诱导了出来。

呼肠孤病毒是一类双链RNA病毒,是人类常接触到的病毒,没有致病性,会激发保护性免疫应答。但该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病毒可通过抑制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转化而打破肠道免疫平衡,使机体对食物抗原的耐受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Th1型免疫应答。

小鼠在感染这种呼肠孤病毒后,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1,IRF1)显著上调,这是一种转录因子,通过多个环节参与Th1型免疫应答的调控。曾有研究发现,IRF1在乳糜泻患儿的黏膜中也表现为上调。IRF1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IL-12和IL-27的分泌而激发了针对食物的Th1型免疫应答。对外周调节性T细胞转化的抑制则由1型干扰素介导。

这项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这种看似无害的病毒,却能够打破肠道免疫平衡,让人体丧失对食物抗原的口服耐受性,触发乳糜泻的发生。这一发现佐证了病毒感染会在宿主的转录组上留下永久的“烙印”,给免疫平衡带来长期影响。同时提示我们,无致病力的病原体,就像呼肠孤病毒,它在感染宿主后能够被彻底清除掉,但仍可以促发免疫病理学改变。(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Science 2017;356:44-50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