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看春节晚会
美国家里的卫星天线能收到700个频道,其中包括CCTV-9。春节晚会的回放在美国太平洋时间二月六日下午播出。我很兴奋,自1984年开始,年三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看它。
还记得,1984年在大学,因为是军校,没有寒假,我们100位同学,挤在食堂,第一次观看春节晚会。内容我不记得了,但“太精彩”的印象却始终没从我的脑海抹去。之后,我当了外科医生,每一个春节都值班,春节晚会的实况是在手术的空隙,同手术室护士们一起看的,断断续续,但还记得那些经典的歌曲,如“冬天里的一把火”“难忘今宵”“垄上行“等经典,出演的有刚刚从文革解放出来的老一辈演员,被邀请的港台明星均带来好歌,春晚总能将新人在大陆捧红。人们总是依依不舍地在零点出去放炮。春节过后,大街小巷都长时间地播放着春晚的歌曲,卡拉OK厅里以传唱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为时尚。为什么,因为符合时代的需求及口味,因为优秀。
春晚中令人失望的场面
1989年到了美国,没有办法收看实况,只有到China Town不断的询问,高价在第一时间购买春晚录像带,与友人彻夜欣赏。
当然,在我印象中也有失望的场面。记得有一年春晚在工人体育馆举行,事先做了广泛的宣传。在数万人的目光下,一个刚从海峡那边过来的电视主持人,操着口音怪异的中国话向大家问好,一个刚获得美国电影大奖提名的旅美中国女演员,以华侨普通话祝全国人民发财。很牵强,很做作。那是一次最昂贵、也是最次的春晚。幸运的是,“十五的月亮”从不幸中诞生,被经久不断地传唱。
现在,全球的华人都可以通过卫星实时观看春晚,主持人也从2个增加到4个,一首歌从一个人演唱到数个人轮唱,有时甚至数十个,一人一句,只为露个脸,毫无身价可言。从港台请来的大腕也是先在大陆出了名后,再被请来助阵,为春晚“增彩”,歌曲选择的大多是不成腔调,唱者也是吐字不清,没精打采。舞台采用了高科技,很耀眼,主持人更是客串过了把明星瘾。还整来几个大头娃娃,唱起京剧老生,可能是想表现国粹后继有人,我记得,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滚瓜烂熟,但不解其意,不知现在四五岁的小孩是不是补了钙,发育早了。还听说,春晚能赚不少钱。
是谁让我们的春晚产生不出精品?
近几年数场春晚下来,人们只记住了小品中的几句台词,其它内容全然成了浮萍秋叶。再没有八九十年代的精品之作,让人们传唱数年。我不认为这是人们欣赏眼光高了,如果说,那些在台上扭几下、哼几句小曲的明星,会被都能唱卡拉OK的全国人民不屑,我信。贝多芬的交响乐经历了数百年,那时只有几百个科学家及艺术家,现在号称有数百万科学家,人人都学钢琴、绘画,自称艺术家的也有千万,但没有人会称贝老的作品因现代人欣赏水平高了而过时。
虽然有点失落,但还是得接受现实。是谁让我们的社会那么浮躁?是谁让我们的春晚产生不出精品?是我们这代人自己。
回味2008春晚,好像吃了一顿涨肚的杂烩快餐(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塔克钟),都是按照SOP生产出来的,找不到当年让我们回味并期盼的大餐的感觉。
(作者: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