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端论坛
2016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解读健康与疾病 —— 颠覆“马尔可夫模型’,再造上帝手中的健康“骰子”

作者:康复生命新知

人的一生从成长走向衰老,伴随着健康、风险、疾病、终末期、死亡抑或康复的多个循环。群体在这个闭环中,每一个环节间的转换率均有固定的比例,如同上帝手中的“骰子”,在每一时期出现的几率趋于恒定。这一现象符合“马尔可夫模型”,让悲观者叹息无奈。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科学理念的革命,医生 们打乱了健康-疾病的“马尔可夫模型”。通过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善,使健康常驻;通过防范疾病风险因素,使风险人群回归健康;通过打断疾病自然病程,使病人 恢复健康。在控制疾病的过程中,不断回拨生命时钟,让健康长寿不再是梦想,扭曲着达尔文进化论,颠覆着常规思维,为上帝再造新的健康“骰子”。您就是那个 颠覆者和再造者。


一、识别风险,解读规律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对疾病与健康的解析也不例外,经历了数千年的蒙昧时期,直到近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才迎来了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数千年前,人类文明之火鼎盛于古希腊。那时的医生由一些药剂师兼任甚 至巫师也成为了医生,他们所认为的对健康的威胁主要来自神灵、以及不可抗的自然。随后的床边医学时代里,治疗手段和药物稀缺,医生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床边给 患者以心灵的抚慰。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院的组建、实验室的创立、流行病学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体的健康密码逐渐被揭 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经济日渐发达,人们以美食为享受、以吸烟为时尚、以大腹便便为 荣耀。汽车进入了家庭,人们的运动量大大减少。1948年开始的弗莱明翰研究发现,吸烟、肥胖及缺少体育锻炼这些当时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却恰恰是导 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美国持续了数十年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直线上升。

疾病的风险、发病的规律仍在被执着的医学科学家们不断揭示。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种致病风险。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其实从他在母亲子宫中时就已决定,甚至 还能追溯到精子、卵子,乃至祖父母那一辈。女性妊娠期的经历对后代造成的影响是人们一直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母亲孕期饮食可以改变婴儿的DNA、祖母的经 历会在后代的基因上留下印迹,甚至母亲身高都与后代的死亡率呈负相关。

父亲和祖父也会影响后代的健康。研究显示,节食和压力能够引起精子的表观修饰,并增加后代患心脏病、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父母亲极端的营养状况——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使后代代谢异常的风险增加。

在脱离母体后,环境、食物、感染、有毒化学物质、衰老,这些织成了一张风险网络,触碰任何一根网丝都会威胁健康,只看你是不是那倒霉百分比的分子,恰好被上帝之手选中,丢入疾病的漩涡。

尽管人类对健康、疾病、风险的认识已经深入细胞,达到了最本质的基因水平,但很多疾病的病因、风险仍不明确,任凭上帝无形的手抛掷着人类走向各种疾病及死亡的骰子。对于这些疾病,我们该怎样识别及克服风险、阻止风险人群走向疾病、让他们找回健康呢?

让我们一起启动自己的智慧,探索风险因素和风险人群,并打断他们向疾病发展的进程,将他们拖回健康,改造上帝手中的健康骰子。

一位普通人从健康走向亚健康最后生病,一位病人从疾病走向康复最后恢复健康,这其中是否有章可循?我们同住一个星球,共享一片蓝天,为何生病的是这些人不是那些人?同样的疾病为何有轻有重,有的好治,有的不好治?

按照苏联数学家马尔可夫创立的马尔可夫模型理论, 一个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转移概率。借鉴到医疗系统中来,对整体人群而言,多少人会生病、死亡,多少病人能恢复健康,也有 概率,并且互相协调保持平衡。为谋求人类福祉,是否有可能打破规则,跳出循环往复的怪圈,让健康人保持健康,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是医学界很关心的话题。

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肝胆外科、传染病、血液病和风湿病四大领域的顶级专家一同认识疾病风险,解读发病规律。

1、已知及未知的疾病风险

当被问到“在您的领域,有明确风险因素的疾病占比为多少?”时,参会的二百余位医生中,45%都认为有明确风险因素的疾病比例较低,在50%以下,甚至低于20%;有55%的专家认为,目前已知具有明确风险因素的疾病比例在50%以上。

而且,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可以预防的疾病比例较低,在50%以下,甚至低于20%,只有少数专家认为,目前可通过控制风险因素来预防的疾病比例超过50%。

现场调查还发现, 83%的与会专家都表示,很少有早期干预风险人群、让后者不发病并恢复健康的体验,甚至从未经历过。

2、进化带来了优势or风险?

3、风险的范畴

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哪些范畴?几乎所有的专家(99%)都赞同引起疾病的风险因素应该包含:遗传、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还有超过半数的专家(64%)认为,除上述致病因素外,还有运气成分。

这与现场调查结果不谋而合,84%的专家认为,风险因素的识别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后者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预后作为判断标准,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


二、超越传统,迈向精准

从希波克拉底于2500年前创建了医学及医学伦理学以来,在漫长的岁月里疾病一直遵循着按症状和部 位的方式命名,自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命名了40余种疾病,规律相似,大抵为偏头痛、口疮、关节炎之类。直到1543年比利时医生和解剖学家安德烈亚斯· 维萨里出版了著作《人体的构造》,才开创了对人体认知的新纪元,诞生了近代人体解剖学,由此症状表现部位逐一找到了所对应的体内器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进 入到了靶器官的时代。17世纪,荷兰的安东尼·列文虎克制作了第一台显微镜,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动物”,奠定了现代微生物的基础,疾病的病因中 由此增加了一类病原体,而显微镜也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病理、组织乃至细胞。18世纪,世界第一所医学院在法国诞生,第一次将教学、医疗、实验室整 合在一起,融入了器官功能检测与评估,开创了现代医学模式。然而多年过去,现在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及分类方式仍遵循旧有的体系,WHO国际疾病编码体系—— ICD-10,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对疾病进行分类,无法直指疾病的本质及其病理生理学规律,而依据如此模糊的诊断实施的转化医学研究, 离100%控制及治愈疾病相差甚远。

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生命的解读已深入基因内核。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 这个时代医学的主旋律。2011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共同发表文章,提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2012 年,《康复·生命新知》第三届高端论坛率先在国内点燃了“精准医学”的火种,提出医学科学的上帝粒子就是“精准医学”。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 国情咨文中正式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这项不亚于登陆月球的计划拟组建囊括百万参试者的队列,追踪多年、搜集数据,以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基因突变及 其他健康因素是如何导致疾病发生的。2015年7月,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21世纪治愈法案”。这些新理念超越了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循证医学和 2003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随后席卷世界医学界的转化医学,为未来医学的发展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精准和迈向治愈。

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终极目标,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夯实脚印,在飞向火星之前,先要登上月球,或许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临床转归为导向的达标治疗、如何将疾病重新科学分类。

一次次医学概念的更新推动着科技创新,刷新着人类的记录,在这个赛场上,你的每一步奔跑都在赛道的指引之下,方向毋庸置疑,只待迈开脚步。

让我们重新思考对疾病的认识、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对转化医学的认识,迈向精准医学、实现终极治愈,将病人拉回健康。

当人们不注意风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渐渐表现出疾病的症状,这时就步入了人体健康“马尔可夫模型” 体系中的疾病一环。此时,医生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指导他们临床实践的思想/思维基础是什么呢?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先后诞生了三大医学思潮:循证医 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哪个更具优势?

1、循证医学

该如何理解循证医学?绝大多数与会专家(83%)均认为,循证医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或科研方法。

1992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 Sackett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Evidence-based medicine,这一理念迅速席卷了全球医学界。

与人类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和经验医学不同,循证医学强调搜集最佳的试验数据,并结合医生的 临床经验、将病人价值纳入考虑,从而为病人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以证据为基础、有依据地开展临床实践,将经验医学推向了医学 科学的高度,在整个医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改变了医生们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

然而,多年过去,其弊端逐渐显现。

现场调查中,大多数专家也将诊断问题视为研究有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新的医学思潮以无可匹敌之势将整个医学界冲刷一新,但疾病的诊断体系仍遵循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仅以症状、部位和器官为依据命名疾病,尽管纳入了更深层的组织和细胞信息,但仍无法反映疾病的真谛。

传统上,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被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在这样粗略的分类下,良好的临床预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200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报道称,NSCLC治疗取得的存活率极差,一年存活率不到50%,在治疗40周时,存活率已近乎零。残酷又真实的数字提醒人们,似乎哪里出错了!七年后的2009年,随着信号传导、基因组学的发展,一半的NSCLC得以细分,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型而治,疗效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病人获得了新生。一前一后两相对比,之前的疑问便不难回答,正是诊断及分类出了问题。根据新的NSCLC分子分型实施治疗,病人5年存活率可达到50%

诊断之殇并非孤例,旧有的诊断体系造成了今天广泛存在的模糊诊断。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美国医学杂志》 (Am I Med)1983年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只有10%的病人不断进展,有70%的病人反复发作,另外还有高达20%的病人只 发作一次就自动缓解。病程差异如此之大,说明它们可能根本不是同一种疾病。无独有偶,2011年另一项刊登于《风湿病年鉴》的研究结果更印证了 这一推测。这项研究比较了1987年ACR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和2010年ACR/EULAR对此病的诊断标准,发现按照2010标准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21%的患者将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高于1987标准的13%。而且,无论是1987还是2010标准,一开始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 都有一部分会转变为其他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以及干燥综合征。

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有效的治疗。在这样模糊、甚至错误的诊断基础上实施的临床研究,有效率仅在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为奇了。

2、转化医学

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了转化医学概念,意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然而效 果却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转化医学的目标被锁定在新药的成功注册,而新药注册的RCT研究多在脱离临床实际的情况下玩弄数字游戏,得出的结果往往与临床 脱节。再加上诊断本就不明确,致使我们离100%控制及治愈疾病相去甚远。如何评价现在以药品注册为成功标志的转化医学呢?大多数专家(81%)对目前转 化医学的目标不太满意,认为需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甚至争取达到药品100%有效率的目标。

而通过对疾病进行重新分类,我们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就能大幅提高。以肺癌为例,在找到致癌驱动因子,并在此 基础上将肺癌重新分成十余种亚型之后,有些亚型患者的存活率从1年不足50%上升到了5年接近50%,取得了巨大飞跃。乳腺癌也是如此,在分为 十种亚型后,乳腺癌的存活率达到了90%以上。

转化医学是一个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基础再回到临床的过程,不难看出,临床医生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达标治疗

对于临床上的这种现象,与会医生们给出了同样的原因。

在精准医学的理念下,提出了要把疾病按照驱动分子“molecular driver”重新进行分类。然而,这是一项宏伟的计划,需要庞大的数据和各学科支持,并非朝夕可达。在目前还尚未达成这一终极目标时,达标治疗仍保持着其在医学实践中的优势地位。

目前,达标治疗的方式是按指南治疗,定期评估,调整方案,以一种尝试、错误后再换方法尝试,反复trail and error的方式渗透于临床诊疗过程中。这看似是一种百折不挠赢得目标达成的方法,然而研究显示,其结果可能是给病人带来新的伤害。

《癌症发现》(Cancer Discovery)杂志2013年刊载的一项研究发现,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指南制定的达标治疗方式,一线治疗失败后换二线治疗,再失败后换三线 治疗,甚至用到了四线治疗,最后检查发现病人出现了BRAF V600E基因突变(图14),这是一种黑色素瘤相关突变,意味着病人演变成了一种类似黑色素瘤的多发性骨髓瘤,我们将之称为医源性突变,即医治过程中造 成的新突变。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不是我们所谓的达标治疗逼迫着疾病不断进化,把它们逼到死角的另一面就是给自己造就了更强大的敌人。

这些案例无不在提示我们,在对疾病尚不完全清楚的前提下,朝着一个可能不恰当的预设目标盲目地按菜谱炒菜、按指南开方,执行看似“合规”的达标治疗,其结果可能只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亟需重新定义达标治疗,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比如,利用达标治疗中病人的不同反应将病人进行分层。哪些病人只需一线治疗,哪些病人用 到二线治疗,以此类推,哪些病人达到缓解,哪些病人可以停药,哪些病人顽固不愈,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分子基础,对疾病进行重新分类,而这正是精准医学实现 的关键。要实现这样的分层,需要病人的长期随访数据,而在当下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并不高的现状中,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互联网+”的思维给这一问题 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可能,SSDM智能疾病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在病人和医生间架起了“高速信息通路”——病人利用这一系统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管理,医生实时读取数据,有依据地给病人指导,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数据显示,三千多例病人在SSDM系统的一次次评估中不断刷新着达标水 平,从第一次评估时达标率仅为31%,到第四次评估时达标率高达88%,用信息革命引领了一场医学革命。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用数字解决医学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鸡尾酒疗法即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 疗的诞生。何大一是鸡尾酒疗法之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他有着强大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在寻找HIV发病机理的过程中,何大一构建了 疾病数学模型,推导出用3个以上药物就可以在不同环节实现对HIV的有效控制,使其难以产生耐药性。得益于这一疗法,非洲HIV/AIDS患者的预期寿命 恢复到了正常人的水平,这一疗法也被2015 WHO HIV治疗指导原则所采纳。

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互联网+数据必将推动新一轮的医学发展,给尚有不足的达标治疗带来新的机遇。

4、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概念的大热始于2015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讲到:“今晚,我要发起一项‘精准医学倡议’,让我们朝着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目标向前迈进,也让我们能够获得保持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所需的个体化信息。”

而早在2012年,精准医学理念的星星之火就在与美国跨海遥望的上海点燃。2012年,在物理学上帝粒子“Higgs粒子”被找到的启示下,是年底,中国 百余位医学专家聚首上海,探讨了什么才是医学科学的“上帝粒子”。最后达成共识:精准的诊断、精准的评估、精准的分期、精准的预 测、精准的治疗、精准的康复、精准的预防,从而辅助病人实现及恢复健康,就是医学科学的“上帝粒子”。

如今,精准医学理念已渗透进医学各学科中,成为了各种会议上的宠儿。而只停留在讨论层面显然过于肤浅,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绝大多数与会专家(81%)表示,应该以疾病分子分型为指导,实现精准医学。

2015年,《自然》(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描绘了精准医学实现的模型——医生记录病人数据、病人 也可以自己上传资料,最后这些数据都集中在电子健康病例系统中,给每个病例建立涵盖病人基因型、表型、转归、家族史、用药史、环境等暴露因素的数据库,由 此形成研究数据库,并将之共享给其他研究机构。以临床为导向寻找疾病的驱动因素或者标记物,把疾病重新分类,走向精准诊断。

将这一模型与SSDM进行比较,两者竟惊人地一致。后者通过教育患者,使其自行上传数据,构建出自 己的数据库,并可以同步给医生,作为其研究基础;医生获得了病人不同阶段的长期数据,由此可以指导病人,并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肖飞教授一语中的:“‘互联 网+’是推进精准医学实现的加速器。”

2015年,肖飞教授在《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转化医学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必由之路—— 思考精准医学、循证医学及转化医学之间的协同关系”,其中提出了革命性的新理念:精准医学是转化医学的目标;循证医学是转化医学的手段;转化医学是实现精 准医学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三大医学之间互为协同,而不是非此即彼,利用好我们已有的手段才能迈进更美好、更完善的明日医学。

三、定义健康,回拨时钟

我们追求健康、渴望健康,然而健康究竟是什么?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指不患有疾病,而是躯体、精神与社会整体的良好状态。这一定义自1948年开始启用,一直沿用至今。

从古至今,人类追逐健康长寿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大多迷信道家的仙丹或者各种偏方,沉浸在自己勾画出的长寿梦境中无法自拔,表现得最极致的是帝王——始皇帝派数千童男女出海寻访仙人、仙丹,汉武帝动辄就派人入海寻蓬莱,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他们一次次失落,最终只留下了美妙的传说。

回顾历史,人类的寿命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延长 的。公元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到了古罗马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了22岁。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200年间,人类的平均寿命达 到了40岁。两个世纪后,随着疫苗的普及、青霉素的发明,人类征服了感染性疾病;并且意识到了吸烟的危害、注意水源清洁、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自20世纪中 叶起席卷全球的健康革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80岁。这一切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医学科学家们在发现、发明及创新这条道路上不懈前行,应用 新的科学技术、推行新的科学理念,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推向了新高度,天花被消灭、脊髓灰质炎得到了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得以降低、狼疮能够被控制、艾滋病也有了治愈希望,人类迈进了一个健康新时代。

但人类寿命并未达到极致。早在1961年,美国解剖学家、生物学家里奥纳德·海弗利克就根据细胞分 裂推算出了人类的寿命极限。他发现,人类细胞分裂到50次时就会衰老、死亡,而正常细胞分裂周期大约是2.4年,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左右。而 现实中,人类的寿命记录确实已经达到了122岁的佳绩。人类的寿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只有找到通向未来的钥匙才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纪元。

研究显示,人类的寿命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决定,内因是遗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而言,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占60%,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比反而相对较小,仅占15%。剩下的比例则取决于一个人的运气。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比一般人多活10岁。在还无法改变祖先留给我们基因的情况下,主动改善生活 习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或许才是正解,钥匙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疾病风险、维护健康,如何利用当今科学发现延缓衰老,在互联网时代,再次掀起一场新的健康革命,推动人类共同携手迈向健康长寿。

1、健康的定义

很多疾病均会减少患者的预期寿命,对与会专家的调查显示,其领域最常见的疾病可不同程度地减少病人寿命,甚至可使患者寿命减少15年以上。

而且,绝大多数的专家(79%)表示,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患者治愈的比例很低(<20%)。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呢?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也是一个随着认知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的过程。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健康就是“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又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健康的定义:身体的良好状态、心情的愉快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于身体的良好状态这一点,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一样。对会议现场近200名医学教授开展的调查显示,有35%的医生认为达到控制,药物维持27%的医生认为达到缓解,药物维持20%的医生认为达到缓解,完全停药就算是身体的良好状态,只有18%的医生认为“达到治愈,完全停药”才算是“身体的良好状态”。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拓宽了健康的定义。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突 破,例如:迄今人类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敌人——艾滋病,已经有了治愈病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也可能通过基因药物的治疗而完全康复。然而,还 有很多疾病目前仍然没有治愈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放弃对“完美治愈”的追求,转而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状态,也就是说,帮助病人学会“与疾病共生 存”。唯有如此,才能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

“‘与疾病共生存’的概念涉及到观念的转变,要把无法治愈的恶性疾病转化成良性疾 病,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与疾病和平共处的方式,控制住疾病的进展,将疾病带进坟墓。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健康。哪怕是一个透析病人,只要 保证没有病痛、心情愉快、有社会价值,适应了他的状态,那么他就是健康的。”

2、影响寿命和健康的因素

在会议现场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有58%的医生认为,决定寿命的最主要因素是遗传基因,与此同时,有73%的医生相信,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可以延长寿命。

事实上,研究显示,人类的寿命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决定,内因是遗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而言,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占60%;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比反而相对较小,仅占15%;剩下的比例则取决于一个人的运气。

肖飞教授则通过许多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因素。

基因

在冰岛,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从来不得老年痴呆。基因检测发现,他们有个基因变异,会产生一种酶,这种酶可以把导致老年痴呆的蛋白——朊蛋白清除掉。这一人群占冰岛人口的0.5%。

饮食

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对近50万名中国人在10年间的饮食习惯与死 亡风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吃辣多的人(尤其是鲜辣椒)死亡率更低。一项对美国约4万名医生、8万名护士进行的研究发现,咖啡可以减少 心血管的损害,原因是咖啡酸有抗炎症的作用,可以消除微炎症。还有一项研究,刚刚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研究人员将224个人随机分为喝白葡 萄酒组、喝红葡萄酒组和喝水组,随访2年,结果发现,喝红葡萄酒组的人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血脂下降、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提示适当喝点红葡萄 酒有益健康。

锻炼

《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衰老的细胞会分泌衰老因子,这些因子会让周围的细胞也随之衰老 。而锻炼会启动机体的自噬功能,吞噬掉衰老细胞,使得衰老细胞周围的组织不会受到衰老因子的影响,保持年轻状态。此外,锻炼产生的氧自由基会调 动机体内源性的抗氧化能力,这也有利于延缓衰老。研究表明,每周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150分钟,或者每天锻炼20分钟,我们就能保持健康。《内科学年鉴》发表的研究显示,对于肥胖人群和久坐人群,半小时以上的慢走即可帮助减掉腹部脂肪,而快走则能使血糖水平得到改善。此外,锻炼还可 以使我们心情愉快,使得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可以说好处多多。因此,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了一个理念——运动是最好的良药。

生活目标

如果一个人感到生活有目标,那么他往往会更健康、更长寿。一项对6000人进行的长达 14年的随访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哥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曾经对我国建国以来已故中科院院士的寿命做过统计,结果发现,500名已故院士的平均寿命为 82.16±9.76岁,比同时期一般人群的寿命长7年。这一结果很好地佐证了生活有目标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观点。

吸烟

吸烟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吸烟不仅可导致肺癌,还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美国卫 生局局长办公室的报告指出,父母吸烟的哮喘儿童临床症状更严重,发作也更频繁。最近,一项对日本儿童的研究显示,二手烟会导致婴儿出生后龋齿的发病率增 加。因此,戒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但是戒烟很难,尤其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吸烟,那戒烟就更难了。

压力

美国总统可能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一群人了。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美国总统的寿命比一般人要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没有增加整体癌症发生率,压力可以导致肺癌、结肠癌的发生率增加,却使得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降低。

药物

维生素E之类的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很多人将之作为保健品每天服用。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实验动物体内,抗氧化可以导致肺癌的发生增加,加速肿瘤的转移。服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运气

科学家曾经对一名115岁的老太太进行研究,在她体内的白细胞中发现了400多个基因变 异,而她的身体“兼容”了这些基因突变。研究报告负责人亨纳•霍尔斯特格(Henne Holstege)博士称,他们非常吃惊地发现,女寿星死亡的时候,她的血细胞只剩下两个干细胞了,但是这两个干细胞非常活跃地生产出健康的血细胞。

3、助力健康——两个APP

生命时钟

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David Spiegelhalter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使用微生命这一概念,评估生活风险因素对人群预期寿命的影响。

生命时钟应用软件(APP)正是基于这一概念研发出的生活风险因素评估管理工具。软件以个人基础状况(性别、身高、体重、出生年份、健康状况、遗传基因等)为基础,以生活习惯(吸烟、二手烟、饮酒、喝咖啡、食用蔬果、食用红肉、锻炼、久坐、用药、情绪等)为变量,科学、完善、直观地展示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对寿命长短的影响,并结合评估结果,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从而帮助用户改善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该APP已经上线,在苹果商店(Apple Store)或安卓软件商店搜索生命时钟即可下载。

Body to be

“Body to be”是一个帮助热爱健康的人士增肌、减肥、塑形的应用软件(APP)。这一体质修复平台通过综合体质检测、数据解析、目标定制、处方推送、训练协同、营养管理、热量控制、动态监测八大功能体系,帮助用户重塑健康生活方式,重组标准脂肪肌肉比例。通过进阶训练的方式帮助用户持续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全面改善自身的内在健康及外在身形。

目前该APP已经上线,在苹果商店(Apple Store)或安卓软件商店搜索“Body to be”即可下载。

4、从健康到健美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一直有着孜孜不倦地追求,对于什么是美也有着旷日持久地争论。肖飞教授告诉大 家,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表的美”是有一些客观标准的。这些要素包括:年轻状态、对称、匀称、性别特征、身体气味、动作、肌肤状态和发质。现在甚至可 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美学,有了“molecular beauty”这个概念。

那么,在健康的基础上,是否还要提倡另一层次的概念:除了健康以外,是否还要美?与会专家就这一话题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实美也代表着健康,健康往往与美相伴相随。通过方法得当、强度适宜的运动,增肌减脂,我们就能够实现内 在健康和外表美丽。现在有很多明星都喜欢晒健身照,显然,他们尝到了运动的甜头,运动使他们的身形更加匀称,精神更加饱满,气质更加优雅。通过运动来实现 健康和美丽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5、弘扬先人智慧  推动医学革命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多现代医学理论之间有着共通之处。

例如,中医讲究“治未病”。这一说法最早源自《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思想,与现在的预防医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治未病”的内涵更广泛,因为它既包含了未病先防 的思想,又包含了既病防变的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

“阴阳”也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中写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衡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这一思想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对现代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渗透到了医学所有领域。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辩证论治的重要体现。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同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等 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或者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以及每个人的自身体质、状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同病异治”的道理。仔细想想,这一理 念,不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精准医学”吗?而“异病同治”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这就要求医生寻找不同疾 病之间的共同规律。如今发现,生长在不同部位的肿瘤具有相同的分子通路,实施相同的靶向治疗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即是“异病同治”观念的阐释。

再拓展出去,一些前人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用于指导当今的医学。例如,毛主席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些思想的精髓与转化医学、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这一方法论,应用在医学上,就是要求医 生一方面要从症状、解剖、器官、细胞、分子这样的层面层层深入地剖析病因,另一方面要进行跨学科地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给予病人帮助和支持。

这些先人的智慧至今仍然熠熠闪光,给我们带来启迪。我们应该用这些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帮助病人、风险人群和康复人群走向健康;把这些理念推向世界,推动世界医学革命。我们要竭尽所能颠覆“马尔可夫模型”,再造上帝手中的健康“骰子”,保持健康以及机体更美好的状态!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