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晒太阳时,皮肤除了会变黑外,还会产生一种类似鸦片的物质——β内啡肽,从而使人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产生愉悦感。 紫外线是一种已被证实的致癌物,是所有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却不乏有人特意晒太阳,甚至到了成瘾的地步,皮肤癌的发生率也以每年3%的增幅无情增长。
在日光照射下,表皮角化细胞通过p53介导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基因的转录表达,这种蛋白质随后被加工成生物活性肽——黑素细胞刺激激素和β内啡肽,前者使皮肤被晒黑,后者则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对μ-阿片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通过与之结合发挥镇痛等作用。 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David E. Fisher等对小鼠研究后发现,经过低剂量紫外线照射后,POMC在皮肤中被加工成的β内啡肽的血浆浓度有所升高。 研究人员给小鼠剃光了背部的毛发并把它们暴露在紫外线下,最后发现了这一结果。反复的紫外线照射造成了小鼠循环β内啡肽的增加,由此产生了阿片受体介导的上瘾。研究还观察到了疼痛相关阈值的升高,但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所逆转。在长期紫外线暴露后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还可以诱导出戒断症状。在β内啡肽敲除鼠以及表皮角化细胞缺乏p53介导的POMC的生成的小鼠中,并没有上述表现。
由β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和戒断带来的失落感促使人们本能地喜欢晒太阳,尽管人类最初对晒太阳的渴望从理论上讲可能促进了维生素D生物合成的进化,但现在这也无情地造成了人类皮肤癌发生率的增加。(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5;100:1646-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