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临床上手术方法的不断优化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肾移植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终末期肾病患者恢复了正常生活。然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肾移植患者术后半数存活期约11年,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距离。
移植肾晚期损伤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受控制的自体反应性T细胞和抗HLA抗体等。加上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毒性、移植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甚至是旧病复发,移植肾会出现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直至移植肾丢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补体系统的瀑链反应参与并调控了移植肾损伤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补体激活会导致严重的肾损伤,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纽约西奈山伊
坎医学院的两位教授汇总了相关文献,认为补体系统广泛地、多方面地调控了移植器官的损伤,并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如果能对这一移植肾损伤机制加以
转化,制药企业就有可能开发出针对补体系统的各种拮抗剂来增强肾功能,从而改善肾移植患者的长期预后,延长生存年限。(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4;124:2348-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