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圈子有很多“暗语”,如:PB - 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BQ - 波士顿马拉松资格(Boston Qualify),破4 - 成绩4小时以内,破3 - 成绩3小时以内,配速 - 跑每公里的分钟数,跑量 - 每个月跑的公里数,撞墙 - 跑到30公里处表现出的抽筋、无力继续的现象,大神 - 那些全程马拉松跑进两个半小时的高手,严肃跑者,垃圾跑,跑渣等等。
马拉松圈子还有很多习惯,如:跑前很难问出跑者的目标,无论是初跑者还是高手,基本的回答都是“安全完赛”;很多人是在35岁以后开始跑马拉松;很多管理学院组织的跑团;在成绩方面爱攀比,喜欢较劲,无论是跑团间还是个人间;在跑马的群体里,成绩是跑者等级的重要指标;爱拍照,爱发朋友圈,跑程中会留意路边的镜头。
2016年10月,我首次参加上海马拉松,顺利完赛,成绩4小时23分钟(4:23),写了文章,描述了在同事小贾的“引诱”下,45天的备赛过程,以及全程42公里的跑步经历。很多朋友的反响让我无比自豪,这篇被公认为少有的马拉松科学机理的文章(见:人生第一个马拉松,跑过才懂得),激励了几个朋友,让他们看到了可能,并决定开始跑马。那时的得意来自于“短时间备赛即能安全完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翻阅文献,找到了跑马的真谛”。因此,我暗暗地将自己下一个目标定在“破4”。这个秘密我没敢声张,悄悄地积累跑量,按照时间表,报名参赛:2017年的三亚、无锡、温哥华、哈尔滨、北京、芝加哥、上海,2018年的广州、香港、无锡、东京,最好的个人成绩停留在4:07,每次出发都颇有信心,按照既定的5分40秒/公里(540)配速起跑,结果都是在25公里处感到疲劳,32公里处无力、抽筋(撞墙),破4的小目标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墙,跑量的堆积,无法让我翻越高墙之顶,只有望墙兴叹,赛前的感觉由兴奋转为恐惧,每每跑到30公里,在疲惫身心的攻击下,脑海里的唯一信号真的只剩下“安全完赛”了。直到……
直到“生命时钟”购买了一系列先进设备、运动医学的同事建立了科学评价体系、邀请了诸如李伟、陈龙、乐青华这样的马拉松高手加入团队,让我沉重的躯体终于插上了科学的翅膀,飞跃了4小时的马拉松高墙。
系列设备包括:心肺功能测试仪、静态体姿仪、3D跑姿测试仪、双能X光机、无动力跑步机。
科学体系建立的理念是:测试、诊断、评估、定位、里程碑、训练处方、实施训练、再评估、调整处方、达标。
“生命时钟”首先对超过400名马拉松完赛者实施心肺测试,依据性别、年龄、全马最近成绩、最好成绩、跑量、跑龄建立了分层人工智能预测及分析体系,对心肺功能指数与已有的全马成绩实施相关性分析,形成回归曲线,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提示“心肺功能指标与马拉松成绩非常相关”,从而建立了心肺功能与马拉松能力的评估预测模型及算法。经对100余名马拉松跑者的验证性测试,近一步证明此模型可准确评估马拉松跑者的相应能力,并精准地、个性化地确定起步的配速、里程碑、目标成绩。
系统建成后,我成为了第一个“大白鼠”。我的心肺测试结果于基线显示:有氧能力(AT)为6.03分钟,混氧能力(RC)为9:35分钟,无氧耐受(意志力)12:35分钟。评估结果显示:我的马拉松综合分数为65分,超过系统内38%的马拉松跑者。系统当前建议的训练配速是:有氧5:14分钟/km,混氧4:16分钟/km,无氧3:27分钟/km,当期心肺功能支持3:55小时完赛。
系统设定了第一个里程碑:有氧能力(AT)为7:59分钟,混氧能力(RC)为9:57分钟,无氧耐受(意志力)13:02分钟,目标配速是:有氧4:48分钟/km,混氧4:05分钟/km,无氧3:15分钟/km,从而实现心肺功能支持3:44小时完赛。
跑姿测试显示:前脚掌落地、落地位置偏前、骨盆后倾、胯摆动、身体前倾不足、步频慢,分级为B,处于不适合跑马的边缘。
根据测试结果及系统建议,李伟、陈龙、乐青华组成的“生命时钟”教练团队,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纠正跑姿,预防损伤,提高跑步经济性;依据建议配速启动,逐步提升,以间歇跑提升混氧能力,以速度能力训练提高无氧能力,以长距离配速递增改善有氧能力。室内、室外、设备结合,每周两次训练,三次家庭作业,辅以周六的递增长距离。
两个月后,我再次测试心肺功能及跑姿:有氧能力(AT)为8:12分钟,提升35%,混氧能力(RC)为10:39分钟,提升11%,无氧耐受(意志力)12:59分钟,从而实现心肺功能支持3:41小时完赛。击败了55%的跑者(排位上升了17%)。跑姿测试显示:分级提升为为A++,适合跑马。
晚饭时跑马朋友相聚,吃着澳洲牛排,喝着德国红酒,我们无法避免的谈起第二天的马拉松目标,不出所料,大家的回答很标准:准备得不好,时差困扰,目标-安全完赛,享受过程,欣赏柏林的风景。
轮到我表态,本想描述我赛前两天的经历:星期五早晨4点起床,赶7点半的班机飞广州,下午“广东省风湿病大会发言”,周六凌晨1点半飞迪拜,转机再飞柏林,中午到达柏林,和接机的池总、小贾去领跑马装备……
但是,喝了几口红酒,我做了另类的表述:经过两个月的科学训练,数据显示心肺、体能、跑姿有很大提高,我感觉进步很大,状态很好,与前几次赛前状况相比,不再忐忑,信心满满,应该能破解魔咒,目标:破4。
按照李伟给我的计划,5:20配速起步10k,之后5:25,然后5:30,30km后感知自己状况,可以坚持或加速。一切按照预案,保持步频180/分钟,没有撞墙,以3:55小时跑完柏林马拉松。
顺便说一下,基普乔格在2018年柏林马拉松同一赛道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终点喝了4杯德国啤酒,无比感叹,是科学体系和训练助力我沿着基普乔格的路线,在教练的指导下,伙伴的陪练下,成功翻越了4小时的高墙。
下一个目标:BQ3:40。
生命时钟科学体系也为我的伙伴们插上了翅膀,帮他们实现自己的马拉松“小目标”!
(作者: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