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甚至零能量的“无糖”饮料,真的就是健康的吗?本文为您揭开代糖饮料的危害及背后的科学道理。
高糖饮食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也就是说它与现在非常流行的疾病-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紧密关联的。而目前对于代谢综合征,没有任何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它,我们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它。因此,科学家和公众都认为,限制含糖食品的摄入可以减少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
人们对糖有依赖感,于是食品工业发明了一种甜味剂,包括低能量的甜味剂(low-calorie sweeteners, LCSs)和没有营养的甜味剂(non-nutritive sweeteners, NNSs),来满足我们对糖的味觉需要,同时不增加能量的摄入,这样就可以代替含糖饮料或食品。
近年来在美国,有将近25%的青少年和41%的成年人饮用LCSs,来替代含糖饮料。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肥胖人群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逐年上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低能量甚至零能量的饮料,并没有逆转肥胖大流行,反而加重了它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看看这些代糖物质都是什么?美国FDA批准了6个人工合成的NNSs:蔗糖素、阿斯巴甜代糖、糖精、乙酰胺基磺酸钾、纽甜素和爱德万甜。还有两种通常被FDA认为是安全的,并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素。这8种甜味剂在食品中普遍使用,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甜味剂不含能量,但又与肥胖有相关性,那么它们对我们身体健康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甜味剂至少从三个方面给我们造成危害。
第一,扰乱大脑对能量摄入的判断。人的舌头上有感受甜味的受体,当我们吃了这些甜的物质的时候,它会感应到,同时它有一个神经反射直接反映到大脑。大脑接收到反射信号,感知到能量摄入,此时它会控制能量摄入总量。持续的信号传导导致大脑不断地给这种信号做纠正,结果会对我们实际摄入的能量造成误判,不能准确地控制高热量饮食,就会导致脂肪的过度堆积。
另外,NNSs刺激我们的甜味感应器(Receptor),可启动“消化道前-大脑期反射”, 包括大脑期胰岛素反应(cephalic-phase insulin response, CPIR), 它可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第二,激活肠道甜味受体。非营养型甜味剂结合肠道上的甜味受体,导致葡萄糖快速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肠道感应器感受到刺激后,直接反馈到胰腺,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通过肠促胰素(包括GLP-1)刺激胰岛素分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现象。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脂肪细胞进入早衰状态,还有很多器官中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肝细胞等都会进入早衰状态。而细胞进入早衰状态后,就进入高代谢、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导致了微炎症。所以,高胰岛素血症是罪魁祸首,而这些甜味剂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
第三,扰乱肠道菌群的平衡。NNSs扰乱肠道菌群,导致益生菌减少,有害肠道细菌增加,诱导糖耐量降低。试验显示,移植饮用NNSs饮料人群的粪便,无菌肠道模型小鼠出现肥胖及糖尿病。另外,NNSs可促进肝脏脂肪沉积,直接导致脂肪肝。
代糖饮料对胖瘦人群都有害
无论是胖瘦人群,饮用NNSs都可增加GLP-1分泌,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研究显示,饮用代糖饮料的这群人,胰岛素水平需要高出正常人的20%,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实际上他们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现象。
添加了甜味剂的饮料,虽然是低能量甚至零能量的,但这些饮料可直接导致过多的能量摄入,同时扰乱我们的内环境稳定,导致脂肪过度堆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同时有证据显示,它可以直接导致脂肪肝。
低糖或无糖饮料并不是无害的,它们与含糖饮料一样会损害人体健康,与没有甜味剂的饮料相比,增加了50%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回归自然,不要去饮用含糖饮料或者代糖饮料。我们在挑选饮料的时候,不单单要关注它的热量,同时还要看它的含糖量或甜味剂含量,因为它们都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Metabolic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Physiology & Behavior,2015,152:450-455.
2. Effects of Sucralose Ingestion versus Sucralose Taste on Metabolic Responses to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Weight and Obesity: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Nutrients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