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9年05月号

氯胺酮可修复受损大脑神经功能

作者:李伟

抑郁症,一种常被忽视的精神类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这一疾病的困扰。预计到2020年, 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抑郁症确认人数约为3000万。更严重的是,在抑郁症缓解的5年内,80%的患者会面临复发,超30%的患者会发展成治疗抵抗性抑郁症。但是,从抑郁症发作、缓解到复发,我们对这中间的许多神经变化一直未知。氯胺酮是一种速效抗抑郁药,可在数小时内缓解抑郁症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鉴定出氯胺酮诱导的大脑相关变化有助于维持与抑郁症有关行为的缓解,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开发出促进人类抑郁症持续缓解的干预措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小鼠中用双光子成像技术研究了小鼠抑郁相关的行为和树突棘变化。在小鼠经历应激源之前和之后,他们利用双光子成像技术获得了小鼠前额叶皮质中树突棘的高分辨率图像。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没有暴露于应激源中的小鼠,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中树突棘消失增加了,树突棘形成减少了。除了对树突棘的影响外,应激还降低了小鼠前额叶皮质中神经元的功能性连接。研究者发现氯胺酮治疗快速恢复了神经元的功能连接和整体活动,并且消除了与抑郁有关的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小鼠的行为改变和神经活动变化发生得很快(在接受氯胺酮治疗3小时后),但是树突棘的形成发生得较慢(在氯胺酮治疗12小时~24小时后)。研究者认为这些发现可能表明树突棘再生是氯胺酮诱导的前额叶皮质回路活动恢复的结果。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旨在增强突触形成和延长其存活率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在治疗后数天和数周内维持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同期《科学》杂志为此文做的专题评述中指出,这一发现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均可以得到重复,验证了其普适性。这一研究结果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氯胺酮的作用机理,还能让我们通过这些基础作用机理,开发更多创新且安全的抗抑郁药物。(编译:李伟)

参考文献:Science 2019;364:1-11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