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芬是一个空巢老人,更是一个常常找不到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1、初遇
李万芬是个六七十岁的小老太太,戴着眼镜,头顶遮阳帽。看上去,就像一个退休的老人民教师的模样。她经常在市区北边天中广场那一片转悠。穿着黑灰色的衣服,右臂挎着一个帆布购物袋,里面不知道都装着什么东西。左手拄着一把黑色的雨伞,下雨可避雨,日晒可遮阳,更多的时候,可以充当拐棍。
初见李万芬,并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市区乐山大道北段,天中广场东边的人行道上。
傍晚七点多的时候,华灯初上,街道两边的路灯和装饰灯灯火辉煌,道路两旁树影重重,李万芬走了很远,还是老样子,找不到以前的参照物,她迷路了。
此时,她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就问:“高管局家属院在哪儿?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很多人看到她这个样子,都摇摇头,继续匆匆赶路。
我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孤立无助的李万芬(那时我还不知道她叫李万芬)在路边游荡,正好,我家所在的小区就在高管局家属院隔壁,我就顺便把她带回小区,一走到小区门口,李万芬就回过味来:“就是这儿!前面就是二十五小学,这就是高管局家属院!”
2、常态
其实附近小区的居民都是知道李万芬这种情况的。带她回家的热心居民并不少。
也不知道这个老人的子女怎么这样放心?让一个记不住回家路的老人,天天跑到大街上乱晃,相信每个看到这个行走在大街上的孤独老人,都会这样在心里责怪老人的子女。
邻居晓玲也送老人回过家,据老人讲,她有儿子,有闺女,都很有本事,不过都在外地,自己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生活,就愿意住在这个家属院里养老。
让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怎么放心得下?她这种情况,明显就是阿尔茨海默病,这种人,还不愿意独自呆在屋里,就喜欢出来闲晃,找不到家是家常便饭。
这不,一大早,7:30多一点,正是上班上学的高峰时段,道路拥挤不堪,尤其是在小学校的门口,送学生上学的电动车、小汽车都一股脑地拥堵在巷子里。
上班的路上,在拥挤的人流中,我又看到了那个有些佝偻的灰黑色身影。
其实她八点过后再出来散步,会安全一点,但李万芬偏不,独居老人也许寻求的就是热闹。
3、意外
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很小。
一天,科里的120院前急救记录本上,记录着这样的内容:2019-11-6,19:27,伤者李万芬,女,87岁(其实没有这么大,值班的急救队员问出来的年龄),头外伤,洪河大道+文明大道交叉口。
医生小王、护士小蕊出的120,在那个距离高管局家属院5公里之遥的十字路口,李万芬(就是这次,我才得知她的真名)又迷路了,头上不知道怎么搞得,摔了个大血包,还在渗血,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包扎止血,询问伤者的情况,说是迷路了,找不到家了。
幸亏李万芬伤的不重,但老人不知道家在哪儿。现在,首要的是帮她找到家,联系上她的子女,老人这种情况,身边没人怎么行?
110巡警到后,幸亏老人还记得儿子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了!
老人的儿子匆匆感到,说是家人正在找她,这下总算找到了,从她儿子的嘴里得知,她的两个儿子都在本地,轮流为她做饭,她没事就喜欢上街转。为了防止她丢失,她身上还带着CPS定位装置……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于接诊到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急救队员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就是这样。
后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的一种,全球约有5000万患者,社会痴呆相关成本达1万亿美元。中国大约有1000万患者。
大街上游荡着的,看似正常,但细看神思有些恍惚,常常找不到家的老人,80%就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和隐患。
这种人身体是好的,但记忆力严重衰退,病情渐渐加重。人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有着极其强烈的临床需求。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极其艰难,至今全球药企已经投入上千亿美元进行研发,但可以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真心希望李万芬这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早日吃上安全有效的新药,让他们不再迷失,回归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纳洛酮 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