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1年12月号

连续监测走向精准健康

作者:肖飞

如果把全世界的人分成四个群:健康、亚健康、病人、康复,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在其中一个群里对号入座。如果问起:你愿意待在哪个群,估计所有的人都会选择那个“健康群”。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7年将健康定义为:没有病痛、精神愉快及有社会价值的状态。其中,没有病痛,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包括罹患疾病但将疾病控制者。的确,如果健康仅涵盖没有疾病的人群,那么,65岁以上的老人应该没有健康者。

从另一个视角理解WHO对健康的定义,则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健康,无论是风湿病人、慢性肾病病人、肿瘤病人及精神疾病病人,只要控制病情,从而没有病痛,精神愉快,具有社会价值,起码不成为社会及家庭负担,就可以实现健康。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似乎健康社会很容易实现。其实,在真实世界,健康状态对很多人来讲,是一种奢望。有的人在出生时就很不幸,罹患先天性疾病,属于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虽然目前的科技手段能诊断出7000多种,但分摊到每一种疾病的人群数量较少,多为罕见病。这个人群需要依赖科学的进步,依靠基因分子学和基因修饰技术,将一块块“石头”翻开,找到病因,发明治疗手段,从而控制病情,甚至治愈疾病。换句话说,这群人的健康依赖于科学突破。然而,绝大多数人基因无明显缺陷,但暗藏易感基因,在环境及习惯,以及衰老的作用下,出现器官轻微损害,表现为功能指标异常,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但器官功能尚可代偿,在此亚健康阶段,经改善生活习惯,祛除风险因素,多可阻止器官进一步损害,甚至修复及逆转,而此阶段的关键,是及时发现风险指标,科学评估,量化及连续监测。并根据指标的变化趋势,调整干预方式。

当器官出现较严重损伤,导致功能明显异常,机体则进入疾病状态。此时,患者需要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因病施治。同理,治疗需要依据病情的变化而调整,当病情好转及缓解,可减药、降量、甚至停药,即:下台阶;当病情恶化,则需要加药、增量,即:上台阶;当病情顽固,经久不愈,则考虑换方案。一般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可依赖监测设备监测指标,而复杂慢性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需要客观指标(实验室检查)和主观指标(疼痛、功能等评估)结合的综合评判。应用“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的研究显示,定期实施病情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可将真实世界的疗效提高1~2倍,及时发现药物导致的不良事件,实现合理用药。而在当今的医疗体系下,病人离开医院后,无随访机制,更无有价值的数据呈现给医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让远程医疗成为可能,医患互动成为常规。移动医疗重塑医患关系,让他们成为伙伴,让病人成为随访数据的采集者、疾病的主人、医生的助手和疾病的管理者。围绕着医生,形成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特别是复杂慢性疾病,除了先进的科学设备,需要病人的参与,赋能病人可以解决定期数据采集的难题。SSDM的研究显示,经过培训,86%的病人可以掌握数据录入及疾病管理技能。当然,数据的归属是有争议的,但现在的共识是:病人的个人数据属于病人,他们授权主管医生使用,医生对病人实施有偿服务,数据使用的范围应控制在学术研究及对特定病人的医疗服务范畴内。只有在明确了医疗数据的归属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作为区块中心的医生,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其院外聚集病人的能力及数量,而这一些价值的实现,要通过拥抱数据科学,培训病人,全心全意的为救治病人服务。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